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双支柱”调控稳定金融市场的宏微观政策效应

王相悦  曹鹏  王琳  
【摘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建模分析,动态检验了我国的"双支柱"调控稳金融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宽松的宏观政策下,上市公司往往过度承担风险,而"双支柱"调控政策能够有效抑制其过度承担风险的动机,促使其优化债务结构,进而维护微观主体层面的金融稳定;对于不同性质的上市公司,"双支柱"调控的政策效果具有一定的异质性;紧缩的"双支柱"政策可以有效抑制资产价格波动,维护宏观层面的金融稳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杨瑞琪;;基于金融稳定的双支柱政策关系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年12期
2 黄旭;;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问题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3 刘沛;金融稳定的宏微观理论分析[J];南方金融;2005年05期
4 张朝洋;;货币政策立场、宏观审慎管理与风险承担渠道——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金融论坛;2019年02期
5 凌力;;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问题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年06期
6 宁盼盼;;我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论;2018年03期
7 刘琦;何启志;;我国央行沟通的货币政策工具效力研究——基于银行风险承担视角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12期
8 何青青;;我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机理分析[J];北方金融;2017年11期
9 金鹏辉;;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研究[J];中国城市金融;2015年08期
10 李虹含;;基于股权集中度的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J];海南金融;2015年08期
11 周晶;陶士贵;;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基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9年03期
12 申琳;马丹;张苏珊;;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交互作用下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年03期
13 杨晓龙;刘向明;;货币政策工具类型、资本充足水平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年11期
14 夏仕龙;付英俊;;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效应研究——基于中观层面的结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7年06期
15 田爽;李沂;;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的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9年06期
16 张莹;沈珊珊;;结构性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19年08期
17 冯涛;何青青;;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及作用机理分析[J];甘肃金融;2018年03期
18 巴曙松;黄尚平;;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J];当代金融研究;201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勇;;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理论与实证分析[A];《国际货币评论》2014年合辑[C];2014年
2 马勇;;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理论与实证分析[A];International Monetary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2010-2014年合辑)[C];2014年
3 童中文;范从来;朱辰;张炜;;金融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考虑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A];《国际货币评论》2017年合辑[C];2017年
4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加剧美国的财富不平等吗?[A];清研智库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第4期)[C];2020年
5 ;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6年度报告 第4章 物价与货币政策[A];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6年度报告[C];2016年
6 ;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7年度报告 第4章 物价与货币政策[A];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7年度报告[C];2017年
7 ;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9年度报告 第4章 物价与货币政策[A];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9年度报告[C];2019年
8 ;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8年度报告 第4章 物价与货币政策[A];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8年度报告[C];2018年
9 黄琳;罗标强;李秀玉;耿芙蓉;;我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A];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8)[C];2009年
10 仲伟周;胡莹;金帆;王新红;李丹;赵媛;;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与实验研究[A];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8)[C];2009年
11 解学成;徐明东;蔡笑;;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问题研究[A];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10)[C];2011年
12 刘金全;张龙;;货币政策预期与宏观经济效应——兼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多指标评价体系[A];吉林大学数量经济优秀成果汇编(2018年卷)[C];2019年
13 ;日本央行樱井真:货币政策不应太鲁莽 加码应考虑大力度[A];2016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2016年
14 黄益平;;现在货币政策更积极一些更好[A];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2015年
15 吴晓灵;谢平;;中国经济的“软着陆”——我国宏观调控经验的初步总结 第七章 1993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成效[A];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8:中国经济的“软着陆”---我国宏观调控经验的初步总结[C];1998年
16 吴晓灵;谢平;;中国经济的“软着陆”——我国宏观调控经验的初步总结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对“软着陆”的贡献[A];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8:中国经济的“软着陆”---我国宏观调控经验的初步总结[C];1998年
17 杨雪峰;;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A];《国际货币评论》2016年合辑[C];2016年
18 黄益平;;货币政策转型问题思考[A];2015年春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40期)[C];2015年
19 曲双石;;五.货币政策[A];2012年国际金融大事简报[C];2013年
20 曲双石;;五.货币政策[A];2012年国际金融大事简报[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余晓东;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D];复旦大学;2006年
2 刘玚;基于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协调的货币政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6年
3 邓志超;对外开放和新常态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4 蔡群起;融资成本高企的宏观成因[D];厦门大学;2016年
5 吴尚燃;债务杠杆率调整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6 杜勇;转轨经济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7 欧阳易;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8 刘波;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9 佐飞(Zulfiqar Ali Wagan);经济信息和货币政策对商业周期的影响及其传染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10 唐吉洪;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国债期限溢价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8年
11 李伟;货币政策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D];上海大学;2018年
12 桑宇;信贷观框架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时变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13 刘子玉;中国经济周期动态特征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14 石睿柯;我国货币政策量价转型的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5 丁娅楠;中国经济周期的实体冲击、金融驱动与货币政策调控[D];吉林大学;2018年
16 赵婷;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推出、传导和退出机制[D];西北大学;2016年
17 张运龙;日本银行非常规货币政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18 方显仓;我国货币政策信用渠道传导的微观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9 侯超惠;论中国的货币政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0 李昱;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货币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冠青;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尹硕浦;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张文娜;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
4 陈昕朋;多视角下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5 乔琳;宏观审慎管理、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D];山东大学;2017年
6 丁刘明月;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风险承担[D];山东理工大学;2020年
7 周俊杰;“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的有效性[D];青岛大学;2020年
8 胡俊;我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7年
9 戴凌翔;金融稳定目标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
10 吕佳怡;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20年
11 刘琦;央行沟通的货币政策工具效力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12 高宾;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协调性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13 白杨;货币政策立场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年
14 雅倩;中国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5 周靖凌;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D];湖北大学;2017年
16 唐熙;高管薪酬、银行风险承担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效率[D];天津财经大学;2017年
17 石一;货币政策、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D];天津大学;2017年
18 陈肖肖;我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19 刘文霞;货币政策、股权结构与银行风险承担[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20 张杰;中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招金投资 祁青卿;黄金银行:凸显货币属性职能 宏微观调控所需[N];中国黄金报;2017年
2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张洽棠;CMF:推动以金融价格为纽带的宏微观金融互动机制[N];中国经济导报;2020年
3 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 姚景超 课题组成员 陈义俊 王进会 吴达 杨光 宋大为;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内生关联[N];金融时报;2016年
4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 杨驰;降息之后,还有组合拳[N];经济观察报;2015年
5 陈季冰;美元流动性盛宴走向终结[N];经济观察报;2014年
6 陈季冰;美联储与货币政策的局限性[N];经济观察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欧阳晓红;重估人民币[N];经济观察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李晓丹 实习记者 吴思;“新常态”仍将持续 货币政策或微调[N];经济观察报;2014年
9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樊志刚;存款准备金率该下调了[N];经济观察报;2014年
10 本报评论员 李晓丹;央行的“工具箱”里还有啥?[N];经济观察报;2014年
11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潘向东;“量宽”困局[N];经济观察报;2014年
12 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房四海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 范为;央行不“放水”的理由[N];经济观察报;2014年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刘煜辉;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金融稳定[N];经济观察报;2014年
14 本报记者 张斌;货币政策将持续宽松 等待产能出清[N];经济观察报;2014年
15 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案例研究中心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伟;“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什么[N];经济观察报;2015年
16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 陈志武;让市场回到舞台中央[N];经济观察报;2015年
17 本报记者 欧阳晓红;中国因素重要吗?美国延后加息[N];经济观察报;2015年
18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货币政策要平衡三项需求:降杠杆、控泡沫、稳汇率[N];经济观察报;2015年
19 胡晓月 上海证券首席分析师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货币政策应转向实质宽松[N];经济观察报;2015年
20 许鑫;货币政策还有空间 但效果需评估[N];经济观察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