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西南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摘要】:通过应用实况高空资料及计算的物理量对发生在重庆同一地区的两次西南低涡区域大暴雨的环流背景、中尺度低涡移动条件和内部结构等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两次过程均为以西南涡为主要影响系统,但由于其环流背景以及低涡强盛期涡内部的结构存在极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其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的不同,进而使强降雨的走势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对由于西南涡而产生的重庆区域性暴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
|
|
|
1 |
杨水泉;一次西南涡暴雨的诊断分析[J];贵州气象;1995年06期 |
2 |
杨望月,李菁,林开平,林健玲,董良淼,黄香杏;广西盛夏西南涡暴雨特征及应用数值预报产品作落区预报的研究[J];广西气象;2000年02期 |
3 |
周春花;顾清源;何光碧;;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气象科技;2009年05期 |
4 |
施望芝,金琪,郭施;湖北境内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湖北气象;2003年04期 |
5 |
潘忠义;王桂春;;绥中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
6 |
徐亚梅;低空急流的加强对深厚西南低涡发展及稳定维持的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1期 |
7 |
赵桂香,李新生;低涡与晋中夏季暴雨[J];气象;2002年12期 |
8 |
覃丽;寿绍文;刘泽军;陆汉城;;一次“北涡南槽”型广西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1期 |
9 |
张腾飞;张杰;马联翔;;一次西南涡影响云南强降水过程分析[J];气象科学;2006年04期 |
10 |
刘毅;王欢;牟容;杨雪梅;邓承之;刘婷婷;;重庆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S1期 |
11 |
黄爱星;;台风“黑格比”的结构与武鸣暴雨诊断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年S1期 |
12 |
梁明增;黄骏;许丽华;朱金菊;;张家界“6.8”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9期 |
13 |
孙伟;一次突发性暴雨的诊断分析[J];陕西气象;2003年02期 |
14 |
杜晓玲,李登文,兰伟;1995年6月30日至7月2日暴雨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1996年01期 |
15 |
段旭,许美玲,孙绩华,杨明珠;一次滇西南秋季暴雨的中尺度分析与诊断[J];高原气象;2003年06期 |
16 |
郝齐芬,宁德峰,康绍军,王浩汤;数值产品在2003-06-22大暴雨预报中的释用[J];河南气象;2004年01期 |
17 |
杨淑群;一次川西阻塞性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J];四川气象;2002年02期 |
18 |
罗桂湘,林开平;广西春季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中尺度诊断分析[J];广西气象;1997年S1期 |
19 |
李艳,王志利;HLAFS资料对“8·11”暴雨的诊断分析[J];山东气象;2000年01期 |
20 |
钟兴华,宋培玲,吕小平;1998-08-04新乡市大暴雨个例分析[J];河南气象;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