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寿竹的秆形特征及纤维形态研究

唐翠彬  甘小洪  温中斌  丁雨龙  
【摘要】:为探讨寿竹(Phyllostachys reticulata‘Shouzhu’)的材质特性,分析寿竹的造纸性能,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慈竹(Bambusa emeiensis L.C.ChiaH.L.Fung)为对照,对重庆市梁平县寿竹秆形结构的垂直变化、材积与生物量以及纤维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寿竹秆的节间长度随竹高度呈现先长后短的变化趋势,直径与壁厚均随竹秆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寿竹材积的模型为V=0.000939H+0.001861D–0.01374,生物量模型为W=1.297D+2.053H–16.666。寿竹纤维长度平均为2.47 mm,以2~3 mm分布最多,长宽比大于100,属于制作优良纸张的较好纤维;纤维壁腔比较大,达3.85。相对毛竹而言,寿竹竹秆的节间长度更长,垂直方向上材积分布更加均匀,纤维长、长宽比大。寿竹与慈竹的纤维长度差异不大,但纤维长宽比小于慈竹,壁腔比大于慈竹。寿竹节间长,垂直分布均匀,材积和生物量大,是优良的板材利用原料;寿竹纤维长,长宽比大,是优良的造纸原料,造纸性能优于毛竹略次于慈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泰君;胥辉;丁勇;王俊峰;朱丽梅;;思茅松树干生物量、树皮率与基本密度研究[J];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2 胥辉;一种与材积相容的生物量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3 胥辉;生物量模型方差非齐性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胥辉;一种生物量模型构建的新方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5 王雪军;黄国胜;孙玉军;付晓;韩爱惠;;近20年辽宁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生态学报;2008年10期
6 黄贤松;吴承祯;洪伟;李周坤;程周平;;2种杉木人工林密度与立木生物量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曾伟生,骆期邦,贺东北;兼容性立木生物量非线性模型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9年04期
8 刘婷婷;陈军;庄建磊;关文彬;;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碳储量的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08期
9 王超;高红真;臧永琪;;白桦林木单株生物量的研究[J];林业科技;2010年01期
10 李建强;菊花;张秋良;;白桦天然林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1 何榕彬;;水杉人工林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1997年02期
12 陈昌雄;余坤勇;杨子清;廖晓丽;游浩辰;陈福海;;相容性马尾松林分生物量估测模型的构建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3 黄超;王黑子来;刘微;徐永波;李慧仁;;樟子松人工林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1年04期
14 李春明;杜纪山;张会儒;;间伐对长白落叶松林分生物量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5 朱丽梅;胥辉;;思茅松单木生物量模型研究[J];林业科技;2009年03期
16 凌雷;;文县杨个体生物量生长规律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1年03期
17 胥辉,文仕军;干热河谷赤桉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8 冯仲科;罗旭;马钦彦;郝星耀;陈晓雪;赵利果;;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成像系统的树冠生物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19 胥辉;林木生物量模型研究评述[J];林业资源管理;1997年05期
20 张炜银,郑郁善,游兴早;观光木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曹秀华;孙春玲;张美玲;;运用地径测算杨树立木材积的新方法研究[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2 何旭东;甘思明;施季森;;桉树杂种优势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红梅;柏劲松;;永州邓恩桉种源/家系引种试验初报[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培果;;林木遗传育种的进展与任务[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5 张敦论;张振芬;王方泉;;刺槐无性系育种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6 顾万春;李斌;;刺槐无性系栽植生态区的研究——兼研林木品种(良种)推广系数[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7 陈昌洁;;松毛虫综合防治中的微生物控制[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8 叶文虎;马小明;陈昌洁;李天生;吴坚;周健生;;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模型与综合管理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曙光;云南箭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宁波;樟子松人工林结构动态及生物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王仲锋;森林生物量建模与精度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王小青;基于遥感技术的小黑杨木材产量和质量预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韩爱惠;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袁位高;浙江省生态公益林主要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7 李明泽;东北林区森林生物量遥感估算及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8 周国模;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罗旭;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测绘系统的森林计测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仝慧杰;森林生物量遥感反演建模基础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西山林场栓皮栎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王鑫;北京地区刺槐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静菲;妙峰山侧柏生物量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董利虎;黑龙江省主要树种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5 林力;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模型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王宏全;基于标准地和遥感数据的北亚热带高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生物量模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7 李淑花;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估测与分布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8 许俊利;东折棱河落叶松生物量模型研究及生物量估算[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徐伟强;东南沿海木麻黄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生态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李建强;内蒙古大青山白桦单木生物量模型及碳储量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孟祥山;辽宁禁止用华北落叶松苗造林[N];消费日报;2008年
2 梁福娟 张瑶;抚松镇严管细抓杜绝违规采伐[N];长白山日报;2008年
3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 吴际友;台湾桤木高效栽培技术[N];湖南科技报;2009年
4 山东省农科院 刘振岩;杨树的需肥特点[N];山东科技报;2009年
5 通讯员 高奎 李雪君;汉寿木材生产计划全部进村入户[N];常德日报;2009年
6 吴桥县农林局 刘献明 魏秀梅 吴桥县何庄乡政府 赵彦君;速生杨栽植抚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N];河北科技报;2009年
7 刘献明 魏秀梅;速生杨栽植抚育存在问题及对策[N];河南科技报;2009年
8 记者 吕欣 实习生 黄志炜;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欣喜突破[N];广西日报;2009年
9 陈晓红;木材单根售价提高247元[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刘娜微;我国松材线虫病防治面临新挑战[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