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释的界阈
【摘要】:正以往的一些人类学家,一直自信他们的“客观性”,以为他们的报告抓住了某一文化的实在,没有受先人之见或倾向性的影响。人们认为社会学家是在自己的社会中工作,同样是他们所研究的价值的承受者,故他们的解释就不免产生偏颇;而人类学家可以避免这一缺陷,因为他们研究的完全是陌生的文化,他们能够在不受共同价值和意义的影响下考察其他文化。这种看法在20世纪60年代的动荡中发生了变化,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超然的人类学客观性是一个神话,在所有研究中,主观因素都注定要渗入到解释和观察之中,不论是在我们自己的社会或是初民中均是如此”~①。文化的解释不能达到超然的客观性,原因在于“所谓真实,并不能够与对它的理解相分离”~②。人类学者在解释文化事实进而撰写民族志时,有着两种叙述视角:一种类似于文学创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