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染病学角度谈传染病教学内容整合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环境的不断变化,因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自身的病谱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就使得我国传统的传染病相关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及临床实践的需要,为此笔者从感染病学角度对感染病教学内容的整合进行了具体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我国传染病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
|
|
|
1 |
王宇明;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看新发感染病——谈感染病学学科的更名和复兴[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年03期 |
2 |
;《医院感染病学》出版[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年03期 |
3 |
;《医院感染病学》出版[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年04期 |
4 |
王宇明;胡仕琦;;再谈感染病学相关新概念及新词汇的翻译问题[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7年04期 |
5 |
翁心华;;感染病学新发展时期的省思:转折还是腾飞[J];微生物与感染;2011年01期 |
6 |
梁伟峰;李兰娟;;中国感染病学科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年11期 |
7 |
王耆煌;评《现代感染病学》[J];上海医学;1998年11期 |
8 |
顾长海,王宇明;评《现代感染病学》[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年04期 |
9 |
王九平,潘蕾,白雪帆,王平忠,郝春秋,康文臻,谢玉梅,张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感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2年06期 |
10 |
王宇明,王小红;军队感染病学科的现状和未来[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
11 |
李大江;刘焱斌;刘凯;;生物信息学在未来感染病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西医学;2006年03期 |
12 |
王宇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感染病学科发展之路[J];重庆与世界;2006年09期 |
13 |
翁心华;;当前感染病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6年01期 |
14 |
陈耀凯;王宇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感染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6年05期 |
15 |
;第三届地坛国际感染病会议圆满结束[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09年02期 |
16 |
肖永红;;美国感染病学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指南要点[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年02期 |
17 |
王方,王宇明;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及其在感染病学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4期 |
18 |
陈耀凯;王宇明;;专题式教学法在感染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年05期 |
19 |
冯全生;;从体质深化中医感染病学研究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8年06期 |
20 |
;第二届地坛国际感染病会议胜利召开[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