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黄河下游桩坝水上修筑方法探讨

谢志刚  张宝森  张晶  
【摘要】:比较了现有桩坝的施工方法,介绍了振动沉桩法的特点和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对水上修筑桩坝的方法进行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修筑通道法还是建造浮箱平台法,施工方法都较为简便、工艺简单,工期设置更为灵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志刚;张宝森;;振动沉桩法修筑黄河下游桩坝可行性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07期
2 胡一三;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的布局[J];水利水电技术;1982年01期
3 王益良;王义安;齐华林;;黄河下游假潮现象的探讨[J];水道港口;1984年01期
4 吴致尧;;黄河下游的防洪问题及对策[J];人民黄河;1987年06期
5 张仁;;要根据河流的特性治导河流[J];人民黄河;1992年02期
6 付国岩;;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计算一维数学模型[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992年03期
7 王英;张希玉;宋广生;;黄河下游滩区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水利;2006年18期
8 闫亚萍;张华;付炳恒;;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讨[J];中国防汛抗旱;2006年02期
9 曹辉;严军;;黄河下游河南段航道现状及开发前景[J];中国水运;2009年06期
10 李世东;张止端;;黄河下游高村至陶城埠河段河床演变分析与重点河湾整治经验[J];人民黄河;198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普庆;;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对古都开封潜在的影响[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6:重大灾害链的演变过程、预测方法及对策[C];2008年
2 刘兆存;秦耀辰;范玮佳;;第五章 城市区域发展的非线性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3 梁国亭;余欣;张晓丽;赖瑞勋;卢冬梅;;黄河下游洪水风险方案计算与分析[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尚红霞;邵苏梅;李清杰;王一珍;;黄河下游宽河段横断面变化对防洪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5 常温花;姚文艺;王德昌;;黄河下游河道萎缩机理和“小水大灾”效应探讨[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6 岳瑜素;张宝森;兰华林;;论黄河下游循环经济开发[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邓宇;陈俊杰;;束水输沙调流船在黄河下游应用的试验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苏运启;李清杰;张汝军;王宗文;;黄河下游河道滩槽阻力特性变化分析[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9 江恩惠;赵连军;黄晓霞;张清;;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黄河下游河道减淤效果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10 韩巧兰;张启卫;许登霞;;黄河下游水流挟沙力级配计算方法探讨[A];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斌;飞龙大桥深水基础的施工及40T浮吊的使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2 王普庆;透水桩坝工程导流落淤效果和机理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祥俊 清华大学教授;利用渠道输沙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N];黄河报;2011年
2 齐璞 齐宏海 黄委科技委委员;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潜力有多大[N];黄河报;2008年
3 耿明全 河南河务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河下游移动式导流坝的研究与应用[N];黄河报;2009年
4 康沛竹;黄河治理之“改河北流”论[N];中国社会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于卓;我们要重新研究认识黄河[N];科技日报;2003年
6 刘自国;探求出路与生路的和谐[N];中国水利报;2004年
7 钱正英;重新认识黄河[N];中国水利报;2003年
8 记者 欧阳新华;黄委大力推进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制度[N];黄河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向杰;张鸿:“我喜欢这种挑战”[N];科技日报;2007年
10 记者 杨捷实习生 向杨 刘李军 通讯员 叶磊;“桥墩城堡”悄然崛起[N];长江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