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霜疫霉的生物学特性
【摘要】:通过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筛选,研究荔枝霜疫霉的生物学特性及病菌侵染的超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菌的孢囊梗属于多级有限生长,其孢子囊萌发后形成多种真菌形态,如游动孢子、芽管、孢囊梗及次生孢子囊;芽孔位于孢子囊一端、两端或四周,在1个芽孔处可萌发1根、2根或多根芽管,位于基部的芽孔萌发能力较强。该菌培养35d后可产生厚垣孢子,培养45d可产生大量的卵孢子,菌龄为10d时产生孢子囊的萌发率最高。温度为16~24℃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在26℃以上萌发形成芽管。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最高,在燕麦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生长的最适pH值为6~8。超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可通过孢子囊及游动孢子从荔枝果皮的嵴点裂缝处与皮孔处侵入,并在果皮内扩展,直到荔枝的内果皮。试验结果加深了对该病菌的了解,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
1 |
庞学群,张昭其,段学武,季作梁;氧化还原物质对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稳定性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2 |
吕志;;荔枝新品——“脆绿”[J];农家之友;2011年06期 |
3 |
谭兴杰,周永成;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的研究[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7年02期 |
4 |
StevenJ.R.Underhill,蔡文江;荔枝果皮脱水和采后细小裂口的重要性[J];西南园艺;1996年01期 |
5 |
谢龙莲;;荔枝贮藏保鲜技术[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7年05期 |
6 |
宋光泉,古练权;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的光分解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
7 |
古晋;荔枝果皮褐变与果实水分、呼吸变化的关系[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3年05期 |
8 |
刘晓,周国忠;荔枝褐变研究进展[J];西南园艺;1996年04期 |
9 |
吴振先,苏美霞,陈维信,胡桂兵;贮藏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与褐变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10 |
赖建勋;金志强;王家保;;采后荔枝果皮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差异表达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4期 |
11 |
张兆凤;;庄河鸡觅食力观察试验报告[J];吉林农业科学;1964年01期 |
12 |
龚畿道;张凤桐;;分枝大紅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点[J];辽宁农业科学;1964年06期 |
13 |
;大鲵的資源調查[J];淡水渔业;1974年02期 |
14 |
;防止速冻荔枝果皮变褐的研究[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75年04期 |
15 |
何继龙;王柏生;李秀美;张志连;朱林龙;;菜粉蝶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1986年04期 |
16 |
苏贵兴;;扁桃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山西果树;1986年03期 |
17 |
;文摘选[J];中国森林病虫;1987年03期 |
18 |
张永清;程炳嵩;;忍冬开花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特产研究;1988年03期 |
19 |
王辑健;海南长瓣蝉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广西植保;1989年01期 |
20 |
;森林病虫通讯一九八九年总目录[J];中国森林病虫;198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