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2020年8月9日黑龙江绥化龙卷灾情调查与天气雷达识别

蔡康龙  黄先香  戴春容  李兆明  张晶晶  植江玲  
【摘要】:2020年8月9日,黑龙江省绥化市绥胜满族镇发生了一次强龙卷大气过程,基于详细的现场调查资料及天气雷达资料,对该次龙卷生命史、灾害路径长度、宽度和强度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评估。结果表明,龙卷发生时间为11:44—12:09,过程持续时间约25 min,路径长达13.5 km,最大破坏宽度约300 m,时速约32 km/h,破坏强度等级为EF2,属于强龙卷。龙卷灾害清晰地呈现出龙卷生成初期、发展加强和减弱消亡的演变特征。龙卷产生在一个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中,绥化C波段天气雷达探测到的中气旋路径位置与地面灾情的路径位置相符合,地面灾情最严重的阶段对应了龙卷风暴钩状回波最明显、中气旋强度最强的时段,中气旋旋转速度及水平切变均增至整个龙卷过程的峰值,分别是33.2 m/s和44.3×10~(-3)m/(s·km),旋转直径紧缩至1.5 km,底高降至0.18 km。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植江玲;蔡康龙;黄先香;叶朗明;;两类不同风灾个例的灾情调查与观测对比分析[J];暴雨灾害;2020年04期
2 陈元昭;俞小鼎;陈训来;王书欣;罗鸣;;2015年5月华南一次龙卷过程观测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16年03期
3 赵坤;周仲岛;潘玉洁;葛文忠;;台湾海峡中气旋结构特征的单多普勒雷达分析[J];气象学报;2008年04期
4 洁拉曲铁;王海江;高梦青;何姣阳;;基于蓝金模式下的中气旋与龙卷雷达回波模拟[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20年01期
5 黄荣;黄晴;屈梅芳;赖珍权;;1713号台风“天鸽”外围龙卷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8年01期
6 冯晋勤;汤达章;王新强;马钏;;新一代天气雷达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7 周家斌;转个没完的大气[J];百科知识;2005年13期
8 朱男男;王雪莲;马建铭;;黄渤海下垫面对爆发性气旋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海洋预报;2020年04期
9 周小刚;王秀明;俞小鼎;费海燕;;逾量旋转动能在区分我国龙卷与非龙卷中气旋中的应用[J];高原气象;2012年01期
10 丁治英,王劲松,何金海;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11 杨良华;何俊如;;江、浙沿海气旋大风模式[J];海洋湖沼通报;1983年04期
12 傅刚;陈莅佳;李鹏远;庞华基;张树钦;;爆发性气旋的前世今生[J];气象;2021年03期
13 孙柏堂;李鹏远;时晓曚;;西北太平洋上三个爆发性气旋的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07期
14 孙虎林;秦听;魏立新;汪雷;马静;;中国南极考察航线上气旋大风过程统计分析[J];海洋学报;2020年01期
15 Kang J M;Lee J;Son S W;张萌;;朝鲜半岛附近东亚气旋的快速加强[J];气象科技进展;2020年02期
16 陈雪;苏布达;温姗姗;姜彤;王艳君;高梦竹;;变化环境下中国东南沿海致灾气旋及其人口暴露度研究[J];海洋通报;2020年02期
17 高小雨;唐若莹;张树钦;陈金龙;徐洪蕾;;海陆差异对一次强暴发性气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与湖沼;2020年06期
18 庄硕;王萍;侯洁;;基于风场数据的气旋和反气旋自动识别算法[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邵玲玲;邬锐;;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中气旋在强风预报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2 张永宁;李栖筠;李志华;高超;;在航船舶预报爆发性气旋的方法[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3 马建铭;;华北气旋入海爆发发展预报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马建铭;;华北气旋入海爆发发展预报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陶岚;戴建华;孙敏;;一次雷暴单体相互作用与中气旋的演变过程分析?[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6年
6 梁钰;王新敏;邵宇翔;代佩玲;易伟霞;;河南省黄淮气旋暴雨的天气特征及个例诊断[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邵玲玲;邬锐;黄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一中气旋在强风预报中的应用研究[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郭丽霞;;“03·6”爆发性气旋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邵玲玲;邬锐;黄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中气旋在强风预报中的应用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平;刘伟;徐文国;钟天华;董建设;;一次超级单体中的中气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1 顾明章;;爆发性气旋的气候特征及船舶规避要点[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12 韩峰;储可宽;刘浩铄;;一次预报失误的爆发性气旋的敏感性研究[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6年
13 史得道;;一次黄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诊断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14 郭丽霞;张婉莹;郑艳萍;高桂芹;;夏季陆地爆发性气旋的模拟与诊断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5 文元桥;李清炎;;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诊断分析[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16 朱男男;;引发黄渤海大风的爆发性气旋诊断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17 史得道;;一次黄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诊断分析[A];第六届海峡论坛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文集[C];2014年
18 马星芬;李伟;李燕;张娜;袁杰;宋希娟;;阳泉7月19日黄淮气旋暴雨天气特征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论文集[C];2017年
19 苏翔;王元;;气旋相空间诊断方法在变性台风“威马逊”(0802)中的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热带气旋[C];2011年
20 赵琳娜;赵思雄;;引发华北沙尘暴天气的快速发展气旋的个例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娜;南大洋夏季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张颖娴;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气候学及其变率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张颖娴;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气候学及其变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孙正齐;中国对流性灾害大风的数值模拟和形成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5 魏维;南亚高压位置的年际变异特征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联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周后福;江淮地区三类强风暴结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开付;西北太平洋上一个锢囚后二次爆发性发展的气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帅;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马丽;近60a西北地区东部低层气旋性风场演变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4 王皘;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性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陆琛;儋州龙卷与开原龙卷的多源资料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6 陈皓一;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多尺度气旋监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9年
7 姜政;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规律及避离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8 徐迎春;海洋特征对4月份江淮气旋路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张莞昕;东亚夏季陆地非均匀增暖对同期中纬度地区气旋异常活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0 朱皓清;2016年阜宁龙卷超级单体风暴及龙卷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11 梁朋;热带气旋各个要素对于海洋上层响应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2 张琳;冬季北大西洋进入北极的极端气旋对中国气候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20年
13 孙雅文;变性台风LUPIT爆发性发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4 靳梅;气旋的图像特征提取、描述及台风中心定位[D];天津大学;2008年
15 任兴宇;龙卷雷暴雷达回波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6 秦丹迪;黄东海海域涡旋结构特征及其能量输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7 陶岚;多普勒天气雷达中的中尺度气旋识别[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8 刘达之;2016年6月23日阜宁龙卷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21年
19 李京原;基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的中国东部一次强龙卷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20 纪晓涵;双锋面系统叠加对龙卷强对流环境场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通讯员 黄明策;广西热点气旋项目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郝静 王玫珏;强冷空气和地面气旋“导演”北方强风[N];中国气象报;2019年
3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贾泽驰;“炸弹气旋”来袭 美东遭遇极寒[N];文汇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赵晓妮 孙楠;美国再遭“炸弹气旋”袭击[N];中国气象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吴婷;无人机实验快速追踪龙卷风[N];中国气象报;2017年
6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刘钊;“巨无霸”中的“小不点”[N];中国气象报;2020年
7 记者 李慧;多卫星多产品协同应用为龙卷监测提供新方向[N];中国气象报;2021年
8 通讯员 项瑛 记者 孙啸;国家标准《龙卷灾害调查技术规范》正式实施[N];中国气象报;2018年
9 记者 李晔 通讯员 吕非;黑龙江黄龙卷土又重来[N];中国气象报;2001年
10 特派记者 徐小龙;“雪龙”船在南大洋遭遇强气旋[N];中国海洋报;2008年
11 本报记者 崔国辉;台风深入内陆后 何以引发龙卷?[N];中国气象报;2018年
12 记者 潘希 王超;“黄淮气旋”打开北方极端暴雨“水泵”[N];中国科学报;2016年
13 本报通讯员 杨群娜 杨国杰 马俊 徐美红;广东暴雨灾情调查见闻[N];中国气象报;2013年
14 本报记者 李慧;强对流淡季何以爆发强悍龙卷?[N];中国气象报;2021年
15 冯颖通讯员 宗德孝 李林燕;云南多部门联合开展气象灾情调查[N];中国气象报;2008年
16 本报记者 王敬涛 通讯员 朱怡颖;以民生为指引 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N];中国气象报;2020年
17 本报通讯员 袁长焕;还“假龙卷”以“强对流”[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