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赤道气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初探
【摘要】:用1979~1999年共21年资料分析了全球越赤道气流的空间分布,并初步讨论了东半球低层主要通道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越赤道气流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对称性,即通道分布的高低层不对称性和沿纬圈不对称。低层通道窄而多,高层通道宽而少;东半球低层通道数目远较西半球多,且强度更强。无论高、低层,夏季越赤道气流总和都强于冬季。这也反映了南北半球空气质量交换的时空分布的不对称性,即空气质量的交换主要集中在夏季和东半球。 东半球低层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主要受TBO(2~3年周期)和ENSO(4~7年周期)的周期振荡影响,尤其是北半球夏季85 oE弱的越赤道气流年份基本上都与ENSO年相对应。这说明85 oE越赤道气流的强弱不仅决定于南北半球环流,还与热带纬向环流有关。而冬季105 oE越赤道气流的强弱不仅受TBO的影响,同时还受ENSO的影响。东半球各不同通道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必将对亚洲季风及降水有重要影响。
|
|
|
|
1 |
张妤晴;林爱兰;温之平;;南海周边越赤道气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联系[J];热带气象学报;2019年04期 |
2 |
李曾中;越赤道气流与中国天气关系的初步统计分析[J];气象;1986年04期 |
3 |
白慧;高辉;;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西南雨季开始早晚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7年04期 |
4 |
王向东,廖洞贤;热力强迫对越赤道气流产生和维持的作用——定性分析[J];气象学报;1997年04期 |
5 |
吴钟浚;钟元;姚嘉玲;;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年春季连阴雨与东半球越赤道气流的谱分析[J];浙江气象科技;1993年02期 |
6 |
唐东昇,谢立安;加热场对低空越赤道气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J];热带气象;1986年04期 |
7 |
吴恒强;越赤道气流对印缅槽移动的影响[J];热带气象;1989年01期 |
8 |
王凤娥;冬季流入南印度洋的低空越赤道气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1年04期 |
9 |
汤明敏,黄士松,周德佩;全球越赤道气流的时空变化[J];热带气象;1985年04期 |
10 |
范倩莹;李忠贤;王健治;;夏季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变化与亚澳季风区降水异常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8年05期 |
11 |
李曾中,楼光平;北半球夏季风时期东半球越赤道气流通道的研究[J];大气科学;1987年03期 |
12 |
王作述,何诗秀;南海至西太平洋一带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和季风的初步研究[J];气象学报;1979年04期 |
13 |
卢春成;夏季南半球越赤道气流与东南亚地区产生多台风的关系[J];气象科学;1987年02期 |
14 |
李曾中,杨麟美,周江兴,高曙;北半球冬季风时期越赤道气流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2期 |
15 |
卢春成,罗会凯,邓跃辉,李宏亮;越赤道气流通道上的经向垂直环流结构[J];气象科学;1990年04期 |
16 |
李建辉;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流型的初步研究[J];热带气象;1986年04期 |
17 |
李国昌;董安祥;赵建华;;越赤道气流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18 |
王继志,P.W.莱夫特维奇;夏季110°E附近的低空越赤道气流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J];大气科学;1984年04期 |
19 |
梁俊明,孙照渤;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越南降水变化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