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活动性与发震机制

孙金龙  徐辉龙  詹文欢  曹敬贺  
【摘要】: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压剪切产生了巨大的应变能,这些应变能通过区内的滨海断裂带与壳内低速层进行传递、调整。在受挤压、剪切影响强烈的东、西部区域,除了在NW向与NE向的小规模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小震密集区之外,还在NW向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产生应力、应变积累,引发大震、强震。而在中部受影响较弱的珠江口区域,局部断裂稀疏,因而未出现小震密集区,并且大震、强震空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亢川川;雷建成;;基于地震带细致划分为地震构造区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J];四川地震;2010年03期
2 苏刚;我国大陆地壳深部现代的条带状翘曲变形运动和地震活动[J];西北地震学报;1979年01期
3 王显荣;黄河流域中游区的地震机制及活动特性[J];人民黄河;1985年04期
4 Diana Comte;Gerardo Suarez;康瑞清;;智利的倒转双地震带:俯冲岩板中的相变证据[J];地震地质译丛;1994年06期
5 陈时军,马丽,刘元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多尺度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6 马玉虎;陈玉华;;青海及邻区强震迁移活动规律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6年01期
7 张少泉;;走过时间长河——5·12汶川地震周年祭[J];城市与减灾;2009年03期
8 马宗晋,陈章立,傅征祥,薛峰;亚欧地震系的地震构造特征[J];中国科学A辑;1980年09期
9 范扬,卫爱民;对滇南地震带地震预报问题的讨论[J];地震研究;1984年02期
10 荣跃;他为地震带安上哨卡——记第一座无人地震台的研制者田志坚[J];山西地震;1988年02期
11 宋榆钧;鸟类迁徙起因的进一步探讨[J];吉林林业科技;1988年02期
12 何永金;地震与海啸关系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6期
13 张拴厚;王学平;林平选;尹宗义;陈西民;李明四;;陕西龙门山地震带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约束[J];陕西地质;2008年02期
14 陈凤梅;;浅议赤峰市地震情况及建筑工程防震问题[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1期
15 张青瑶;;公元19世纪前晋北地震活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16 ;IODP南海海槽地震带实验2阶段——IODP332、333航次[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6期
17 ;两次大地震带给日本的不同改变[J];共产党员;2011年08期
18 王改梅;张旭;;现代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J];硅谷;2011年15期
19 马宗晋;美国与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的比较[J];地震;1981年02期
20 范时清;;大陆边缘地震[J];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建中;徐光宇;;关于某些类型地震带的正交性[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2 魏东平;张克亮;;日本东北部俯冲带内双地震带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钱生华;;大震迁移与地球转速的变化[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4 韩同林;;试论西藏地震带及地震烈度的区域划分[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C];1989年
5 凌弘;;地震带来图片冲击波[A];坚持科学发展 辉映伟大时代——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文集[C];2008年
6 沈建文;邱瑛;;地震安评中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统计分区[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朱红彬;邢成起;李红;;华北地区地震带分段与7.8级以上大震的孕育[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程文海;;汶川8.0级地震带给我市地震工作的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9 宋海斌;吴能友;张健;江为为;郝天珧;;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中期大陆边缘体制转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10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国;南海北部陆缘多金属结核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任雪梅;地震区划中b值统计的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张晓东;中国大陆强震的成组活动特征及发生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杜建国;深部流体对岩石物性的影响及其地震地质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5 闻久成;辽宁核电厂地震危险性分析评价[D];吉林大学;2000年
6 王瑞江;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7 李光慧;通海隧道区域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发震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雷建成;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9 皇甫岗;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江国明;西太平洋地区俯冲板块的精细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旭;南海北部陆缘碳酸盐台地地球物理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赵淑娟;南海北部陆缘东沙运动的构造特征及其对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的启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燕云鹏;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分形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4 刘中良;福州盆地地震动模拟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5 盖殿广;地震预报中的OLAP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易海;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发育特征与盆地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童琼;从遥感图像分析地壳运动兼对地震的认识[D];中南大学;2009年
8 罗国富;基于应力释放的大震增(减)震模型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9 赵真;基于工程特性的设定地震确定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余湛;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若干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晓明;地震灾难报道的短期和长期主角[N];东方早报;2008年
2 车勇;地震给金属带来利多刺激[N];市场报;2008年
3 张一鸣;地震抑制投资需求 长沙房价或将下滑[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4 万晶;地震后我们该如何买房?[N];中国证券报;2008年
5 ;全球地震带分布[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6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印尼爪哇地震的双重警示[N];华夏时报;2006年
7 于海;沈阳生产出新型建筑材料[N];沈阳日报;2008年
8 新华社记者 江时强 王建华;三峡工程并非九江地震诱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周丽芬和丽中 施晓焰 杨树华;宁洱警民抗震救灾目击记[N];人民公安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林良锋;湛江已建或在建楼盘抗震系数如何?[N];湛江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