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中气旋识别结果对比

苏永彦  刘黎平  
【摘要】:为了比较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和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资料识别中气旋的差异,结合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SPOL)及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9年4月19日发生在广州的一次中小尺度天气过程,结果显示:使用的识别算法可以正确识别出中气旋;XPAR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可以弥补SPOL仰角层不足的缺陷,观测到更加完整的中气旋垂直结构,识别结果中的参数也比SPOL更加细致,更精准地揭示了中气旋的短时演变。研究结果表明XPAR对于强天气回波的观测识别性能相比SPOL具有持续时间更长、垂直结构更加精细、正负速度对差值更大、随整个天气过程演变更加细致等优势,有利于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快速发展、演变开展细致深入的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傅刚;陈莅佳;李鹏远;庞华基;张树钦;;爆发性气旋的前世今生[J];气象;2021年03期
2 孙柏堂;李鹏远;时晓曚;;西北太平洋上三个爆发性气旋的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07期
3 孙虎林;秦听;魏立新;汪雷;马静;;中国南极考察航线上气旋大风过程统计分析[J];海洋学报;2020年01期
4 Kang J M;Lee J;Son S W;张萌;;朝鲜半岛附近东亚气旋的快速加强[J];气象科技进展;2020年02期
5 陈雪;苏布达;温姗姗;姜彤;王艳君;高梦竹;;变化环境下中国东南沿海致灾气旋及其人口暴露度研究[J];海洋通报;2020年02期
6 洁拉曲铁;王海江;高梦青;何姣阳;;基于蓝金模式下的中气旋与龙卷雷达回波模拟[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20年01期
7 朱男男;王雪莲;马建铭;;黄渤海下垫面对爆发性气旋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海洋预报;2020年04期
8 高小雨;唐若莹;张树钦;陈金龙;徐洪蕾;;海陆差异对一次强暴发性气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与湖沼;2020年06期
9 庄硕;王萍;侯洁;;基于风场数据的气旋和反气旋自动识别算法[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7年12期
10 秦听;魏立新;李珵;;我国南极科考站附近气旋的特征分析[J];海洋学报;2017年05期
11 王坚红;丁晓敏;薛峰;苗春生;;气温增暖与趋冷变化阶段江淮汛期气旋气候特征对比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7年02期
12 符娇兰;董林;康志明;;影响我国北方冬半年气旋的气候特征及年际变率[J];大气科学;2013年03期
13 周小刚;王秀明;俞小鼎;费海燕;;逾量旋转动能在区分我国龙卷与非龙卷中气旋中的应用[J];高原气象;2012年01期
14 冯晋勤;汤达章;俞小鼎;张红梅;陈秋萍;;新一代天气雷达中气旋识别产品的统计分析[J];气象;2010年08期
15 冯晋勤;汤达章;王新强;马钏;;新一代天气雷达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16 谢甲子;寇正;王勇;;西北太平洋地区一次爆发性气旋的诊断分析[J];暴雨灾害;2009年03期
17 李斌;杨晓霞;孙桂平;黄蓉;江敦双;;青岛奥帆赛期间二个黄淮气旋暴雨对比分析[J];气象;2008年S1期
18 郭丽霞;张婉莹;郑艳萍;高桂芹;;夏季陆地爆发性气旋的模拟与诊断分析[J];气象;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永宁;李栖筠;李志华;高超;;在航船舶预报爆发性气旋的方法[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2 马建铭;;华北气旋入海爆发发展预报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马建铭;;华北气旋入海爆发发展预报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陶岚;戴建华;孙敏;;一次雷暴单体相互作用与中气旋的演变过程分析?[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6年
5 梁钰;王新敏;邵宇翔;代佩玲;易伟霞;;河南省黄淮气旋暴雨的天气特征及个例诊断[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邵玲玲;邬锐;黄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一中气旋在强风预报中的应用研究[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郭丽霞;;“03·6”爆发性气旋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邵玲玲;邬锐;黄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中气旋在强风预报中的应用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刘平;刘伟;徐文国;钟天华;董建设;;一次超级单体中的中气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顾明章;;爆发性气旋的气候特征及船舶规避要点[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11 邵玲玲;邬锐;;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中气旋在强风预报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12 韩峰;储可宽;刘浩铄;;一次预报失误的爆发性气旋的敏感性研究[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6年
13 史得道;;一次黄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诊断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14 郭丽霞;张婉莹;郑艳萍;高桂芹;;夏季陆地爆发性气旋的模拟与诊断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5 文元桥;李清炎;;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诊断分析[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16 朱男男;;引发黄渤海大风的爆发性气旋诊断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17 史得道;;一次黄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诊断分析[A];第六届海峡论坛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文集[C];2014年
18 马星芬;李伟;李燕;张娜;袁杰;宋希娟;;阳泉7月19日黄淮气旋暴雨天气特征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论文集[C];2017年
19 苏翔;王元;;气旋相空间诊断方法在变性台风“威马逊”(0802)中的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热带气旋[C];2011年
20 赵琳娜;赵思雄;;引发华北沙尘暴天气的快速发展气旋的个例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3条
1 刘娜;南大洋夏季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张颖娴;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气候学及其变率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张颖娴;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气候学及其变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魏维;南亚高压位置的年际变异特征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联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吕心艳;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王旭栋;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7 余洋;东海黑潮与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8 姚学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动力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9 马茜蓉;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变化的多尺度特征及影响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10 彭丽霞;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1 张志强;相控阵天气雷达强度探测与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12 张超;El Ni?o衰亡后连续二次La Ni?a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20年
13 刘栗;中国东部土壤湿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开付;西北太平洋上一个锢囚后二次爆发性发展的气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帅;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马丽;近60a西北地区东部低层气旋性风场演变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4 陈皓一;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多尺度气旋监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9年
5 王皘;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性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姜政;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规律及避离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7 张莞昕;东亚夏季陆地非均匀增暖对同期中纬度地区气旋异常活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8 张琳;冬季北大西洋进入北极的极端气旋对中国气候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20年
9 孙雅文;变性台风LUPIT爆发性发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靳梅;气旋的图像特征提取、描述及台风中心定位[D];天津大学;2008年
11 陶岚;多普勒天气雷达中的中尺度气旋识别[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2 秦丹迪;黄东海海域涡旋结构特征及其能量输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3 陆琛;儋州龙卷与开原龙卷的多源资料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14 徐迎春;海洋特征对4月份江淮气旋路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5 闫丽飞;中气旋与强对流风暴相关关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16 姜旭;西北地区东部近50a雨日变化及其可能原因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17 梁朋;热带气旋各个要素对于海洋上层响应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8 高沈瞳;西北干旱区极端天气事件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分型的关系[D];新疆大学;2015年
19 周舒;全球增暖背景下北极气旋活动的异常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20年
20 陈青;大气低频变化在湖南省雨季延伸期强降水过程预报中的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郝静 王玫珏;强冷空气和地面气旋“导演”北方强风[N];中国气象报;2019年
2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贾泽驰;“炸弹气旋”来袭 美东遭遇极寒[N];文汇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赵晓妮 孙楠;美国再遭“炸弹气旋”袭击[N];中国气象报;2018年
4 通讯员 黄明策;广西热点气旋项目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特派记者 徐小龙;“雪龙”船在南大洋遭遇强气旋[N];中国海洋报;2008年
6 记者 潘希 王超;“黄淮气旋”打开北方极端暴雨“水泵”[N];中国科学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吴鹏 赵宁;风暴“尤妮斯”侵袭欧洲[N];中国气象报;2022年
8 张章;“海燕”掠过[N];中国科学报;2014年
9 通讯员 戴建华 陈浩君;上海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系统探索台风预报预警新路径[N];中国气象报;2021年
10 记者 王瑾 通讯员 陈浩军;上海天气雷达双偏振升级完成[N];中国气象报;2014年
11 采访人 本报通讯员 王蕊;掌控风云 相控阵天气雷达崭露头角[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2 本报通讯员 刘爽 陈卿才 记者 符晓虹;海口国家天气雷达站团队:你爱这部雷达 雷达才会爱你[N];中国气象报;2021年
13 记者 郭军 通讯员 杨艳;我省首个移动天气雷达系统建成使用[N];陕西日报;2013年
14 记者 王悦 通讯员 向亚飞;国内海拔最高天气雷达站试运行[N];海东日报;2021年
15 查日 记者 王菲;西藏5部X波段天气雷达投用[N];西藏日报(汉);2020年
16 记者 王龙云;极端天气打乱世界经济增长步调[N];经济参考报;2018年
17 本报记者 简菊芳;天气雷达40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N];中国气象报;2018年
18 本报记者 王晨;从“差点夭折”到“离不开它”[N];中国气象报;2016年
19 记者 张明禄;气象雷达发展专项规划印发[N];中国气象报;2017年
20 记者 王晨;新版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三维组网产品推出[N];中国气象报;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