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利用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周毓荃  欧建军  
【摘要】:云的垂直结构特征,无论是对天气、气候还是人工影响天气都十分重要,但业务上直接有效的观测手段十分缺乏。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相对湿度阈值法分析云垂直结构的方法;利用我国气象业务探空秒数据,计算分析了不同云垂直结构,将得到的分析结果同CloudSat云雷达实测云垂直结构进行多个例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相对湿度阈值判断云垂直结构方法的可行性,及利用我国业务探空资料分析云结构的可用性;为业务应用,开发了探空秒数据的实时读取和计算方法,设计制作了云垂直结构探空分析显示图,初步形成基于我国业务探空的云结构分析技术;并实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我国60周年国庆期间几次不同天气系统云结构的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分析中,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准;吴春强;周天军;吴统文;;LASG/IAP和BCC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云辐射强迫之比较[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2 万蓉;周志敏;崔春光;李武阶;徐桂荣;贺文煌;王芬芬;王丹;;风廓线雷达资料与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J];暴雨灾害;2011年02期
3 周翠芳;何佳;杨海山;张广平;;2010年宁夏北部第一场透雨天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4 邱珩;房文;汪晓滨;蔺洪涛;;GPS探空和飞机探测在2009年春季张家口地区一次降水过程分析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荀学义;胡泽勇;孙俊;崔桂凤;徐丽娇;孙鑫;;高原地区ERA40与NCEPI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J];气象科技;2011年04期
6 郭利;张艳昆;刘树华;李炬;马雁军;;北京地区PM_(10)质量浓度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陆雅君;李新芳;陈刚毅;;不同类型云的V-3θ特征及一次航线上云变化的实例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徐小红;余兴;戴进;刘贵华;朱延年;岳治国;;强对流风暴中同质冻结增温的直接探空观测[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9 廖蜜;张鹏;吴雪宝;邱红;;利用MSU序列研究高空大气温度变化的进展[J];气象;2011年09期
10 付志嘉;董保举;张成稳;;我国气候变暖特征及其与对流层顶的关系[J];干旱气象;2011年02期
11 樊晓春;王若升;王位泰;杜丽红;;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春末初夏局地暴雨诊断分析[J];干旱气象;2011年02期
12 刘月新;沈萍;彭勃;杨忠全;;长沙市区低空风的分布分析及应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1年02期
13 李文娟;郦敏杰;;基于探空资料的雷暴潜势预报方法[J];广东气象;2011年03期
14 孙晓光;刘宪勋;贺宏兵;程周杰;;毫米波测云雷达融化层自动识别技术[J];气象;2011年06期
15 韦玉洁;杨腾慧;廖国莲;黄子航;;激光雷达在大气混合层探测中的应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年02期
16 刘文新;;商丘市夏季人工增雨作业的技术条件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6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哲;;中国探空温度资料的均一性检验与订正[A];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科技年会论文摘要[C];2011年
2 吴万友;李德俊;毛节泰;徐亚娟;;利用地面水汽压估算整层大气可降水量[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蒋兴文;;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大气控空廓线的基本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复杂地形影响下的天气与气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周顺武;张人禾;;高原地区上空NCEP/NCAR再分析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与观测资料的比较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复杂地形影响下的天气与气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马学谦;孙安平;周万福;;祁连山区降水的高空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袁松;程华;王东勇;吴德成;周军;;模式探空与实际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谢潇;祁莉;何金海;;四种再分析温度资料与中国东部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三届研究生年会[C];2011年
8 江斌;张苏;肖艳姣;翟菁;;利用风廓线与加密探空资料分析近两年经皖台风的风场特征[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9 许晓林;王晓峰;陈葆德;;台风“鲇鱼”登陆过程的加密探空资料在GSI同化系统中的应用[A];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佑云;汪晓滨;郑国光;曲晓波;乔林;毛节泰;刘桂清;陈英英;王志文;刘新建;;郴州2008年1—2月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期间探空资料的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希爽;集合降维变分方法及其在全球谱模式T106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李国平;地基GPS遥感大气可降水量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韩珏靖;THORPEX下集合预报和AMDAR观测的误差特征分析与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朱立娟;GRAPES短临预报的云初始场形成与雷达VAD质控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嵇磊;探空气球漂移位置订正在MM5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吴茜;中国近60年温度和高度探空资料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谢潇;全球变暖背景下多种资料的高空温度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朱飙;江苏雷暴活动时空变化特征及南京雷电预报初探[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张书萍;华北空中水资源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海—陆温度变化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支星;三种再分析资料的高空温度与中国探空温度资料的对比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赵旭寰;江苏省雷电分布规律及预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李耀孙;MM5和WRF对华东地区冬季边界层廓线和雾模拟效果的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冯良敏;自动站资料质量控制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王飞;雷达资料在北京地区雷电预警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超;让北京奥运有雷无险[N];科技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郭起豪 郑菲;暴雨台风观测踏上空中旅程[N];中国气象报;2008年
3 记者 冯海波;降水量预测将精确到毫米[N];广东科技报;2007年
4 俞小鼎;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几点看法[N];中国气象报;2005年
5 本报通讯员 周芳 记者 刘立成;智斗旱魃[N];中国气象报;2001年
6 苏菡玲;南阳人影试验研究见成效[N];中国气象报;2003年
7 魏景云 成伟玲;北方遥感基地加强环境监测[N];中国气象报;2004年
8 通讯员 夏瑛 王文兰;江苏精细化数值预报成功服务电力调度[N];中国气象报;2011年
9 高原;成都高原所开展西南涡加密观测试验[N];中国气象报;2011年
10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永;让遥感观测资料更好应用于数值预报[N];中国气象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