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市能见度和雾的特征与城市环境演变
【摘要】:利用厦门城市 1 980~ 2 0 0 0年 2 1年地面资料和探空资料 ,对能见度和雾演变特征及其物理成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厦门城市夏季能见度明显好于冬季 ,这可能与冬夏盛行风向不同 ,输送排放污染源地不同以及不同季节天气气候条件相关。厦门城市冬季和夏季能见度呈下降趋势 ,尤以夏季为突出 ,轻雾以上的频数也日益增加 ,其重要因素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厦门城市能见度虽然明显好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北京 ,但冬季厦门城市能见度与北京呈反位相演变趋势。夏季厦门城市能见度有着明显的日间变化 ,这与夏季海陆风日变化的垂直环流圈有密切关系。
|
|
|
|
1 |
周学鸣,蔡诗树;厦门城市能见度和雾的特征与城市环境演变[J];气象;2004年01期 |
2 |
王玮,潘志,刘红杰,叶慧海,岳欣,王英,刘萍;交通来源颗粒物粒径谱分布及其与能见度关系[J];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
3 |
孙清廉;大雾弥漫危害大[J];家庭医学;2003年01期 |
4 |
俞新华;焦荔;包贞;洪盛茂;杨乐;张丽娜;;杭州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其与主要污染物相关性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12期 |
5 |
胡荣章;刘红年;张美根;蒋维楣;张予燕;;南京地区大气灰霾的数值模拟[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
6 |
周志恩;杨三明;张丹;张灿;;重庆市主城区PM_(10)与能见度相关性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年03期 |
7 |
余娟;龚威;朱忠敏;;高斯曲线优化能见度与气溶胶光学厚度转换模型[J];遥感学报;2011年05期 |
8 |
王峰云;阎凤霞;;2006年12月14~15日上海大雾及大气污染过程分析(英文)[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年02期 |
9 |
刘新罡;张远航;曾立民;杨鸿;刘源;;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的贡献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年06期 |
10 |
司福祺;刘建国;谢品华;张玉钧;刘文清;;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在气溶胶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年02期 |
11 |
古金霞;白志鹏;解以扬;刘爱霞;吴丽萍;孙玫玲;;天津市冬季颗粒物散射消光特征[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2 |
梁运香;;介休市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
13 |
王绪鑫;马雁军;向旬;董秀辉;安俊琳;;鞍山黑碳气溶胶观测[J];环境化学;2010年06期 |
14 |
柳晨;;北京地区烟尘污染的一些统计事实和分析[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0年12期 |
15 |
于凤莲,刘东贤,胡英;有关气溶胶细粒子对城市能见度影响的研究[J];气象科技;2002年06期 |
16 |
宋宇,唐孝炎,方晨,张远航,胡敏,曾立民,李成才,毛节泰,MICHAEL BERGIN;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
17 |
马雁军,左洪超,张云海,惠小英;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J];高原气象;2005年04期 |
18 |
杨书申;孙珍全;邵龙义;;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研究进展[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19 |
林云;孙向明;张小丽;黄晓锋;何凌燕;曾立武;;深圳市大气能见度与细粒子浓度统计模型[J];应用气象学报;2009年02期 |
20 |
侯美伶;王杨君;;灰霾的成因、污染特征及健康危害[J];广东化工;201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