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天气尺度系统的分析研究

吕君宁  黄福均  
【摘要】:1979年5—8月, 在世界气象组织进行南亚夏季风实验(MONEX)期间,我国组织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取得了青藏高原上十分宝贵的各种气象特殊观测资料。本刊编辑部特约几位同志将近几年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成果,分四个专题进行综合介绍。 由于篇幅所限,略去了参考资料,并分期刊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启动[J];浙江气象;2010年02期
2 周长艳;唐信英;李跃清;;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汽、水汽输送相关研究综述[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2年03期
3 ;青藏高原引发全球科学竞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4 何萍;马如彪;;青藏高原与云南气候[J];地理教学;2001年05期
5 ;全球变暖背景下 青藏高原将会更“湿”[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1年01期
6 易家康;;地球第3极——青藏高原[J];世界科学;2008年12期
7 ;青藏高原正成为全球科研竞争热点[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年02期
8 魏丽,钟强;青藏高原模式大气(暂用)[J];高原气象;1988年02期
9 郭军凯;;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最敏感的地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Z1期
10 建军;李惠;才让端智;巴桑次仁;朗杰次仁;;冬、春季全球极涡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影响[J];西藏科技;2007年06期
11 康兴成;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J];冰川冻土;1996年S1期
12 陆龙骅;朱福康;张爱玲;陈咸吉;罗树森;;近十年来我国青藏高原气象科研书目考[J];气象科技;1981年04期
13 郭东林;Nick Pepin;阳坤;孙建奇;李多;;青藏高原雪深变化主导其变暖海拔依赖性的演化模态(英文)[J];Science Bulletin;2021年11期
14 李茂善;阴蜀城;刘啸然;吕钊;宋兴宇;马耀明;孙方林;;近10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湍流通量变化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19年06期
15 罗华;;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J];青海科技;2015年03期
16 金宝;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17 朱福康,陆龙骅,张清芬;青藏高原上空云的初步分析[J];气象;1985年11期
18 李春晖;何超;万齐林;;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南海及周边区域夏季气候的影响研究进展[J];热带气象学报;201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祥德;;青藏高原动力、热力过程对区域大气水分循环与大气环境综合影响物理图象的初步认知[A];2016第八届全国计算物理会议报告文集[C];2016年
2 周长艳;邓梦雨;齐冬梅;;青藏高原湿池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3 李茂善;阴蜀城;刘晓然;马耀明;胡泽勇;;近十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表湍流通量研究[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4 赵丹;;海洋振荡对青藏高原干旱的影响[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2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暨环境气象预报及影响评估[C];2018年
5 华维;范广洲;陈权亮;周定文;;青藏高原西部陆气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1[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复杂地形影响下的天气与气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齐冬梅;李跃清;周长艳;陈永仁;;夏季青藏高原湿池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7 马伟强;马耀明;胡泽勇;仲雷;韩熠哲;胡伟;苏荣明珠;;土壤湿度在青藏高原地表通量模拟中的表现[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8年
8 姚慧茹;李栋梁;;1971-2012年青藏高原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青藏高原与复杂山地天气气候[C];2016年
9 秦波;买永瑞;蒋林杉;;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论文集[C];2017年
10 华珊;刘玉芝;贾瑞;常姝婷;吴楚樵;;云对青藏高原冷季显著增温的贡献[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C];2017年
11 常姝婷;刘玉芝;华珊;;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含量的变化[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C];2017年
12 周才平;;青藏高原近20年来NPP变化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3 黄子煜;仲雷;马耀明;邹宓君;徐可飘;;三种陆面方案对青藏高原降雨模拟的影响[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14 程译萱;范广洲;;青藏高原及四川地区雨日变化特征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6 青年论坛论文集[C];2017年
15 蒋兴文;丁敏芳;;青藏高原与印度半岛降水的耦合变化[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16 王子明;尚华哲;胡斯勒图;马润;王天星;雷永荟;施建成;;基于Himawari-8卫星云产品的青藏高原地区云时空分布特征研究[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4 青年论坛[C];2018年
17 冯琬;范广洲;周定文;程遥;;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8第四届研究生年会[C];2013年
18 何光碧;曾波;郁淑华;张虹娇;陈永仁;;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持续性暴雨特征分析[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青藏高原与复杂山地天气气候[C];2016年
19 陈贝;吴涧;;前期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对四川省及周边区域气象要素影响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20 侯建忠;孙伟;杜继稳;;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环境流场及动力分析[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琳韵;次季节低纬波动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20年
2 赵兴炳;青藏高原西部戈壁地表能量平衡特征与湍流通量参数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3 朱玉祥;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马自强;青藏高原地区卫星降水数据时空降尺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何编;青藏高原热动力强迫对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和机理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6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7 代雅茹;青藏高原气溶胶和水汽的多波长激光雷达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9年
8 罗小青;青藏高原-热带印度洋热力差异及其与南亚夏季风的关系[D];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
9 李娜;青藏高原地面热源的计算及变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20年
10 崔洋;青藏高原陆面过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联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1 余莲;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2 谢虹;青藏高原蒸散发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970-2010)[D];兰州大学;2012年
13 樊红芳;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D];兰州大学;2008年
14 申红艳;青藏高原冬季降水异常的关键环流及对热带海温的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21年
15 和杰;青藏高原高分辨率区域资料同化方案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16 张玉枝;阿翁错记录的青藏高原西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20年
17 潘晓;星载测雨雷达和测云雷达探测的夏季高原云和降水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8 朱坚;长江以南地区春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动力作用的联系[D];南京大学;2011年
19 蒋元春;青藏高原沙漠化逆转及其对高原气候突变的响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20 孙庆峰;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岩芯粘土矿物与末次冰消期以来环境变化探讨[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燕;近50年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刘宁;青藏高原沙尘起沙量分布及变化特征的模拟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3 贲海荣;基于对流层温度纬向偏差建立的青藏高原热力指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4 王迎春;宁夏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加热场的联系[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5 金蕊;春季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对不同海区海温强迫的响应及其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温馨;青藏高原遥感地表温度的时间序列建模与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
7 段丽君;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陆气多尺度相互作用特征[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8 常祎;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云和降水特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9 韩余;青藏高原冬季大气热状况对Elnino的影响以及LGM时期高原热状况的数值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0 郭玉娣;青藏高原大地形“鱼尾”状地形热力效应对天山降水系统及水资源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11 吕钊;青藏高原及其东缘地区地表加热对东缘地区降水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2 高国路;青藏高原深对流活动特征及其对平流层水汽的输送作用[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13 李宛鸿;高原涡多发年与少发年大气环流特征对比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14 狄晓英;青藏高原土壤热状况及其对能量平衡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5 陈翛旸;青藏高原降水对印度洋海温的响应及21世纪降水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16 李颜君;冬季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及东亚季风对我国典型区域大气污染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7 郑蓓;高原季风活动对高原涡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8 郭毅鹏;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水汽循环变化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9 何莉阳;青藏高原近地层热低压变化特征及其强弱对高原涡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20 张存桂;青藏高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对水平衡的影响[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游雪晴;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启动[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明禄 简菊芳 宛霞 李慧;青藏高原发生了哪些变化?[N];中国气象报;2021年
3 刘晓倩 本报记者 陆成宽;青藏高原一发力 长江流域或迎来降雨[N];科技日报;2020年
4 采访人 本报实习记者 张艺博;没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会变鱼米之乡?[N];中国气象报;2020年
5 记者 林英 通讯员 何铁强;我青藏高原研究队伍日趋年轻化[N];光明日报;2001年
6 记者 游雪晴;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正紧张有序展开[N];科技日报;2011年
7 通讯员 陈静;借助THORPEX平台 推动青藏高原科学试验[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刘晓倩 记者 陆成宽;气候变暖加剧 青藏高原灌丛更新减缓[N];科技日报;2022年
9 记者 王玫珏;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研究入选[N];中国气象报;2021年
10 采访人 本报通讯员 陈献朝 记者 李慧;青藏高原大部变湿变绿 部分地区变干[N];中国气象报;2021年
11 记者 王敬涛;MODIS为青藏高原气温估算提供新方法[N];中国气象报;2016年
12 张雪峰 记者 冯骥;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在我区启动[N];西藏日报(汉);2014年
13 记者 纪家梅;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取得丰硕成果[N];中国气象报;2001年
14 冉瑞奎 姜永育 洛桑扎西;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4年
15 姜永育 李萍;青藏高原里外考察科学试验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6 记者 王元红;还应加强青藏高原监测研究[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7 游雪晴;青藏高原研究越来越热[N];科技日报;2004年
18 记者 冯君 通讯员 桑剑;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启动[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9 记者 陆成宽;首套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高时间分辨率观测数据集发布[N];科技日报;2020年
20 记者郭姜宁 实习生薛艳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N];科技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