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气候特征和环境条件

才奎志  姚秀萍  孙晓巍  程攀  
【摘要】:为了研究冷涡与辽宁龙卷的关系,揭示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发生的特征,利用1951—2020年辽宁省龙卷观测和灾情数据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收集整理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个例,对比冷涡背景下EF2—4级(EF2+)和EF0—1级(EF1-)龙卷物理量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主要出现在辽宁沿海地区和中部、北部平原。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主要发生在冷涡东南和西南象限,易出现在冷涡增强阶段。龙卷与冷涡中心平均距离近900 km,冷涡越强,龙卷出现位置离冷涡中心越远,反之越近。(2)1951—2020年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个数接近总样本的50%,龙卷个数与冷涡日数呈正相关;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发生位置与冷涡中心的距离具有明显的月变化,8月距离达到最近。(3)对比冷涡背景下EF2—4级(EF2+)和EF0—1级(EF1-)龙卷,EF2+龙卷比EF1-龙卷大气热力和动力学环境参数的强度分别高出40%和65%以上。对比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和热带气旋龙卷发现,冷涡龙卷的对流有效位能是热带气旋龙卷的3倍左右,但风暴相对螺旋度只有热带气旋龙卷的1/2。(4)能量螺旋度和龙卷参数可区分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等级,远低于美国龙卷综合参数阈值。可见,冷涡强度、位置和辽宁龙卷的产生关系密切,冷涡背景下EF2+龙卷物理量参数明显大于EF1-龙卷,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与热带气旋龙卷的热力、动力学环境参数有较大差异,调整能量螺旋度和龙卷参数阈值标准,可以提高冷涡背景下辽宁强龙卷发生的命中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Robert Davies-Jones;Donald Burgess;Michael Foster;李术华;;龙卷预报参数——螺旋度的试验结果[J];气象科技;1993年01期
2 赵海军;潘玲;曹张驰;王庆华;;“温比亚”引发3次龙卷的环境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21年Z1期
3 张苏,王甲生;s-r螺旋度在皖西南强风暴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95年09期
4 汤洁;徐芬;吴海英;夏网萍;安礼政;;1710号台风“海棠”外围龙卷大气环境条件和雷达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21年02期
5 冯景瑜;董鹤松;诸春龙;张莹莹;;2017年初夏延边地区冷涡天气特点及特征分析[J];气象灾害防御;2019年02期
6 黄先香;俞小鼎;炎利军;李兆明;李彩玲;;广东两次台风龙卷的环境背景和雷达回波对比[J];应用气象学报;2018年01期
7 黄先香;俞小鼎;炎利军;蔡康龙;植江玲;王硕甫;;2019年4月13日广东徐闻强龙卷天气分析[J];气象;2021年02期
8 谌志刚;李海燕;肖柳斯;傅佩玲;周芯玉;;两次台风衍生龙卷的环境背景和雷达特征对比分析[J];气象科学;2021年01期
9 黄先香;俞小鼎;炎利军;王硕甫;李兆明;;1804号台风“艾云尼”龙卷分析[J];气象学报;2019年04期
10 张晶晶;黄先香;蔡康龙;顾伯辉;植江玲;张弘豪;白兰强;;一次罕见台风前侧偏北气流中的系列龙卷天气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21年Z1期
11 黄先香;炎利军;顾伯辉;植江玲;蔡康龙;张晶晶;张少婷;李婉仪;;广东一次超级单体强龙卷的形成环境和观测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21年Z1期
12 郑艳;林正扬;蒋贤玲;;海南龙卷统计特征[J];气象科技进展;2020年06期
13 沈新勇;张弛;高焕妍;王林;李小凡;;三类高空冷涡的划分及其动态合成分析[J];暴雨灾害;2020年01期
14 孙钢;;冷涡暴雨大追问[J];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17年Z2期
15 郁珍艳;何立富;李泽椿;;一次华北冷涡动力热力结构及发展机制分析[J];气象科学;2011年06期
16 赵凯;钟伟;郑丽杰;;天气在线产品在哈尔滨机场冷涡雷暴中的运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年02期
17 汤懋苍;张拥军;李栋梁;;近50年中国冬季大地冷涡与春夏季干旱相关的统计[J];气象学报;2005年06期
18 孙力,王琪,唐晓玲;暴雨类冷涡与非暴雨类冷涡的合成对比分析[J];气象;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成学;刘秦玉;;吕宋冷涡结构及生成机制分析[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郜彦娜;何立富;;一次华北冷涡结构的初步分析[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3 鲁坦;;豫南一次暴雨成因及完全螺旋度诊断分析[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4 彭九慧;谭国明;熊明辉;;东蒙冷涡天气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李丽;张丰启;;冷涡特征及其关键区的计算机识别[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何彩芬;姚秀萍;胡春蕾;全彩峰;;一次台风前部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张怡;袁小超;张一平;;华中两次强对流过程的超螺旋度对比分析[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5年
8 周泓;金少华;;台风灿都造成云南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螺旋度诊断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王丽荣;胡志群;匡顺四;;应用雷达产品计算风暴相对螺旋度[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颖;寿绍文;周军;;水汽螺旋度对2003年江淮一次暴雨的诊断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1 张国华;高红霞;陈艳;;2007年7月副高外围河北大暴雨背景场和螺旋度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2 张怡;袁小超;张一平;;华中两次强对流过程的超螺旋度对比分析[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5年
13 岳彩军;曹钰;李小凡;;垂直螺旋度的拓展研究及应用[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6年
14 顾锦荣;李靖;张昊;;一次台风暴雨的成因及垂直螺旋度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5 王红燕;王东平;牛淑贞;张晓鹏;侯凯;胡彩菊;;长葛南席一次罕见微龙卷成因分析及雷达预警初探[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6 陈邦怀;;淮北地区近10年龙卷产生的天气背景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C];2014年
17 徐靖宇;周长青;陈龙;王强;;2017年夏初邵阳一次龙卷天气过程个例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8年
18 李向红;胡静;伍静;刘锋;郑传新;;影响广西北部的两次系列龙卷形成机制及预警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论文集[C];2017年
19 陈国清;;杂谈龙卷之宏观猜断[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3年
20 潘文卓;缪启龙;;江苏省龙卷风特征和灾害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正齐;中国对流性灾害大风的数值模拟和形成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2 陶健红;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钟水新;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蔡雪薇;冷涡背景下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2 段祥海;冷涡背景下京津冀地区飑线过程分析[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3 唐嘉蕙;一次龙卷的高分辨数值模拟和螺旋度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4 田硕;基于风暴相对螺旋度的降雨预报[D];天津大学;2014年
5 刘小弟;多普勒雷达风暴螺旋度计算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王颖;2004江淮一次梅雨暴雨中水汽螺旋度的数值研究和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刘达之;2016年6月23日阜宁龙卷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21年
8 李京原;基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的中国东部一次强龙卷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9 纪晓涵;双锋面系统叠加对龙卷强对流环境场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10 任兴宇;龙卷雷暴雷达回波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1 徐嘉;天气雷达龙卷检测算法及三维可视化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2 朱皓清;2016年阜宁龙卷超级单体风暴及龙卷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13 潘文卓;江苏省龙卷风分布特征及其灾害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4 孙晓巍;东北冷涡背景下辽宁局地暴雨发生规律及典型天气过程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20年
15 冯佳玮;中国龙卷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参量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6 高山;基于基数据风场信息的气象预报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17 宋新辉;一次冷涡暴雨过程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8 郜彦娜;华北和东蒙冷涡的天气学特征及其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19 辛辰;强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对流单体对飓风强度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20 李晓霞;一次强对流天气的数值模拟诊断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3条
1 本报记者 袁于飞;气象局专家详解冷涡暴雨[N];光明日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杜芳;听气象专家详解冷涡暴雨[N];经济日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游雪晴;冷涡暴雨降临华北 气象专家详解成因[N];科技日报;2017年
4 记者 赵天宇(实习);“任性”的冷涡[N];北京科技报;2017年
5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刘钊;“巨无霸”中的“小不点”[N];中国气象报;2020年
6 记者 李慧;多卫星多产品协同应用为龙卷监测提供新方向[N];中国气象报;2021年
7 通讯员 项瑛 记者 孙啸;国家标准《龙卷灾害调查技术规范》正式实施[N];中国气象报;2018年
8 记者 李晔 通讯员 吕非;黑龙江黄龙卷土又重来[N];中国气象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崔国辉;台风深入内陆后 何以引发龙卷?[N];中国气象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李慧;强对流淡季何以爆发强悍龙卷?[N];中国气象报;2021年
11 本报记者 王敬涛 通讯员 朱怡颖;以民生为指引 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N];中国气象报;2020年
12 本报通讯员 袁长焕;还“假龙卷”以“强对流”[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3 本报记者 张军 实习记者 刘可;影响京城的冷涡明起消退[N];北京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