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墨脱地区云降水综合观测及初步统计特征分析
【摘要】:为加深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入口处云和降水三维结构及微物理特征的认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于2019年在西藏墨脱地区建立了野外观测试验基地,开展了水汽、云和降水的综合观测,先后布设了先进的Ka波段云雷达、微波辐射计、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降水现象仪、K波段微雨雷达等设备,获取了高时、空分辨率的云和降水的宏、微观数据。文中简单介绍了此次观测的情况,并利用云雷达2019年的观测数据和降水现象仪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的观测数据对云的宏观特征及雨滴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云的宏观特征来看,该地区云的发生率较高,云廓线占2019年云雷达观测廓线的67%,降水云廓线占总云廓线的45%。旱季和雨季云底高度的频率分布在垂直方向均有两个高值区,分别为0—1 km和2—3 km,且超过40%的云底高度低于1 km,这可能是墨脱降水云较多造成的。接近60%的云顶高度在4—7 km。总的来说,墨脱地区以中云和低云为主,云通常在下午到晚上形成,早上到中午慢慢消散;从雨滴谱分布特征来看,该地区平均的雨滴谱谱宽和大雨滴的浓度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降水以中、小粒子为主,中、小粒子浓度超过粒子数浓度的99%。对流云降水的特点是粒子直径较小,而数浓度较高。粒子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的范围在1.0—1.6 mm(平均1.38 mm),标准化截距参数(lgN_w)的范围在3.6—4.5(平均4.01),表现出海洋性对流降水的特征。此外,该地区降水的lgN_w呈现双峰特征,分别对应于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
|
|
|
|
1 |
韩辉邦;张博越;马守存;田建兵;康晓燕;;黄河上游地区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年06期 |
2 |
邓雪娇,黄浩辉,吴兑;广州地区汛期强降水的微物理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6年02期 |
3 |
郑淑贞,林祥明,周文贤,黄文娟;一次冷锋降水的宏、微观特征的初步分析[J];气象科学;1988年04期 |
4 |
石爱丽;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及降水机制研究概述[J];气象科技;2005年02期 |
5 |
张国庆;孙安平;周万福;王立俊;肖宏斌;;青海门源雨滴谱特征及降水机制的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2009年01期 |
6 |
邹书平;柯莉萍;熊凯;陈银东;张艳;黄钰;;雨滴谱反演降水与实际降水变化趋势一致性分析[J];中低纬山地气象;2021年02期 |
7 |
王东海;尹金方;翟国庆;;1960年以来东亚季风区云-降水微物理的直接观测研究[J];气象学报;2014年04期 |
8 |
王洪;雷恒池;杨洁帆;张佃国;;山东不同云系降水微物理参数特征[J];大气科学;2020年02期 |
9 |
程寅;刘达新;刘建国;桂华侨;陆亦怀;解乐;;基于光阻原理的降水现象测量系统研制[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7年04期 |
10 |
余武生,姚檀栋,田立德,王瑜,孙维贞;青藏高原西部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4年02期 |
11 |
张哲;戚友存;朱自伟;李东欢;曾庆锋;兰红平;;深圳S波段与X波段双偏振雷达在定量降水估计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2021年05期 |
12 |
许建伟;高艳红;彭保发;王夏青;;1979-2016年青藏高原降水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20年02期 |
13 |
刘黎平
,冯锦明
,楚荣忠
,周筠珺;青藏高原季风期降水的日变化(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2期 |
14 |
李亚琴;;青藏高原年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年03期 |
15 |
周顺武;吴萍;王传辉;韩军彩;;青藏高原夏季上空水汽含量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J];地理学报;2011年11期 |
16 |
杨严;徐海明;;青藏高原春季500hPa纬向风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与我国南方降水的关系[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