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积层混合云中冰晶形状、分布与增长过程的飞机探测研究
【摘要】:利用中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环北京地区3架飞机联合云探测试验数据,分析了2009年4月18日和5月1日两次积层混合云中冰晶形状、分布与增长过程。结果表明:飞机在0—-16℃范围的云层内观测到的冰晶形状主要包括板状、针柱状、柱帽状、辐枝状和不规则状。云中低层的冰晶形状受云顶温度影响,云顶温度不同,冰晶形状不同,当云顶温度高于-8℃时,云中低层的冰晶以板状和针柱状为主;当云顶温度低于-13℃时,在云中低层可观测到辐枝状冰晶;当云顶温度低于-18℃时,在云中低层可观测到柱帽状冰晶。同时冰晶形态还受其所处云中位置的影响,在积层混合云中的嵌人对流区含有更多的凇附状冰晶;在融化层以上,冰晶的增长过程主要包括凝华、淞附和聚合过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降低云中过冷水增多,冰晶的淞附增长也相应增强。积层混合云中的对流区和层云区粒子谱下落拓宽速率有明显差别,在4.8-4.2km(-11.6—-8℃)高度层,对流区粒子谱拓宽速率为3 mm/km,而层云区为3.67 mm/km,层云中粒子拓宽增长的速率略高于对流区;而在4.2—3.6 km(-8—-5℃)高度层,对流区的粒子谱拓宽速率为6.67 mm/km,层云区为2.33 mm/km,对流区的粒子拓宽增长速率是层云区的近3倍,主要原因是对流区低层的过冷水含量较高。
|
|
|
|
1 |
陈豫英;李艳春;;宁夏三类降水云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6年01期 |
2 |
许习华,丁一汇;一种考虑云相互作用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及其在降水预报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B辑;1990年09期 |
3 |
洪延超;积层混合云数值模拟研究(Ⅱ)──云相互作用及暴雨产生机制[J];气象学报;1996年06期 |
4 |
陈万奎,严采蘩;云中冰晶尺度谱特征与分布函数[J];气象;1987年11期 |
5 |
曾光平,隋平,刘峻,扬贤茂,扬本明,陈秋平;闽北地区前汛期锋面云系雷达回波特征[J];气象科学;1991年03期 |
6 |
陈楠;宁夏适宜人工增雨作业天气条件分析[J];气象;2005年08期 |
7 |
万蓉,李盾;南方层积混合云催化作业与数值模拟[J];气象;1997年09期 |
8 |
史晋森;张武;陈添宇;闭建荣;何敏;;2006年夏季祁连山北坡雨滴谱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9 |
罗台福;雷击与飞行安全[J];湖北气象;2000年04期 |
10 |
魏旭辉,瓦黑提,黄刚,高子毅;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夏季云和降水及雷达回波特征[J];新疆气象;2004年02期 |
11 |
杨士恩;张新华;张鹏;冯彩波;;聊城市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分析[J];山东气象;2008年01期 |
12 |
黄美元,徐华英,洪延超;混合云系中的层状云对对流云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
13 |
林祥明,郑淑贞,黄文娟
,梁金福;催化作业对炮点雨滴谱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
14 |
赵昭(火斤);云雾是一家[J];科学课;2001年Z2期 |
15 |
张丽娟;李秀琳;刘瑜;;渭南市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分析[J];陕西气象;2006年02期 |
16 |
胡志晋,楼小凤,包绍武,汪晓滨;一个简化的混合相云降水显式方案[J];应用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
17 |
章新平,刘晶淼,姚檀栋,中尾正义,秦大河;中纬度地区混合云中稳定同位素分馏的数学模拟——以乌鲁木齐降水为例[J];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18 |
章新平,姚檀栋,田立德,刘晶淼,MasayoshiNAKAWO;中纬度地区混合云中稳定同位素分馏的数学模拟—以乌鲁木齐降水为例(英)[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2期 |
19 |
刘黎平,邵爱梅,葛润生,梁海河;一次混合云暴雨过程风场中尺度结构的双多普勒雷达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2004年02期 |
20 |
冯圆;濮江平;赵斌华;黄坚;;河南春季一次冷锋降水过程的云物理结构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