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云雾微结构起伏的初步观测试验
【摘要】:本文使用云滴连续取样方法实验研究了自然云雾的绝对总浓度和云滴谱谱形的起伏。观测发现,层积云的中、下部,云滴浓度有尺度为1—6米的起伏,起伏值的大小可达30—100%;云滴谱的谱形起伏也很显著,而且与浓度起伏有对应关系,在起伏尺度内,云滴谱在浓度小的地方小滴较多,而在浓度大的地方大滴较多。另外还看到,即使云滴浓度在较大范围内是均匀时,由于云滴的离散混乱分布,小体积内的滴谱也会有起伏,当滴数超过1000—2000个时,这种起伏才很小。
|
|
|
|
1 |
陈汝珍,酆大雄,蒋耿旺,赵京华;爆炸对云滴碰并增长的实验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2年04期 |
2 |
俞香仁;谈谈室内制造云雾[J];气象;1978年08期 |
3 |
酆大雄;云的微结构[J];气象;1980年12期 |
4 |
顾震潮;论近年来云雾滴谱形成理论的研究[J];气象学报;1962年04期 |
5 |
胡志晋,严采蘩,王玉彬;层状暖云降雨及其催化的数值模拟[J];气象学报;1983年01期 |
6 |
顾震潮,詹丽珊;起伏条件下云雾的重力碰并生长[J];气象学报;1962年04期 |
7 |
周秀骥;;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АЯ ТЕОРИЯ МИКРОФИЗИЧЕСКИХ МЕХАНИЗМОВ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ОСАДКОВ ИЗ ТЕПЛЫХ ОБЛАКОВ[J];Science in China,Ser.A;1963年08期 |
8 |
刘兴荣,李相会,卿清涛,晋玉田,陈国学;5、6月份西南低涡云系的云滴特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
9 |
唐树华;白雪对蓝天的贡献[J];辽宁气象;1996年01期 |
10 |
刘小红,洪钟祥,王明康;气溶胶核化清除的化学效应Ⅰ:云滴化学非均匀性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4年04期 |
11 |
黄美元,何珍珍,沈志来;暖性层积云中大云滴分布特征[J];气象学报;1983年03期 |
12 |
徐庆芳,李桂忱,温景嵩;小尺度起伏条件下云滴连续增长的马尔科夫过程和它在积雨云发展中的作用[J];气象学报;1966年02期 |
13 |
严采蘩,陈万奎;层状云云滴尺度谱分布及其谱参数计算[J];应用气象学报;1990年04期 |
14 |
周秀骥;顾震潮;;关于云霧微結构和降水过程理論的若干問题[J];科学通报;1963年06期 |
15 |
黄美元,洪钟祥,熊尚清;地面连续云滴谱仪[J];气象学报;1965年02期 |
16 |
张延亭;打炮增雨原因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1年02期 |
17 |
张佃国;郭学良;肖稳安;;北京及周边地区2003年夏秋季气溶胶和云滴分布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18 |
易仕明;;云雨的秘密[J];科学大众(中学版);1962年07期 |
19 |
汪宏七,赵高祥;云微物理特性对云光学和云辐射性质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1996年01期 |
20 |
温景嵩;起伏场的相关时间对水滴随机长大的作用[J];气象学报;196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