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温带气旋和梅雨锋的卫星云图特征

许健民  
【摘要】:介绍温带气旋和梅雨锋的卫星云图特征。温带性气旋是来自不同方向的三支气流(暖输送带、冷输送带、干带)的汇合过程,梅雨锋气旋是气旋簇中的一系列气旋波中所处纬度最低的。在西藏高原东侧的中国东部地区,由于与特定地形、地理条件相伴的动力、热力作用,对流层上部从高原东伸的脊与它北侧的副热带急流夹得很紧,两者之间有多方向的外流;而对流层下部有极其潮湿的东西向切变线。这样的大气三度空间结构,趋向于符合对称不稳定条件,这使得密实、连续的梅雨锋云带得以稳定、持续地维持。也正是由于雨带上空被潜热加热的气流向东南扩散下沉,十天甚至半个月以后,环流形势将发生调整:或出现副热带高压加强,雨带北抬;或形势转变为经向型。经向型云带里不同区段云的密实程度有差异,这与沿云带低层气流的汇合、涡度以及云带与西太平洋热带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徐娟;周春雨;高天赤;;梅雨锋江淮气旋发展机制及其与暴雨的关系[J];科技通报;2013年05期
2 胡伯威,潘鄂芬;梅雨期长江流域两类气旋性扰动和暴雨[J];应用气象学报;1996年02期
3 王新敏;邹旭恺;翟盘茂;;北半球温带气旋的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03期
4 赵思雄;(五)温带气旋的卫星云图特征[J];气象;1978年02期
5 朱营礼;周淑玲;林曲凤;吴增茂;;一次入海气旋快速发展的动力和热力学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2年03期
6 岳彩军;;梅雨锋气旋暴雨的Q矢量分析:个例研究[J];气象学报;2008年01期
7 葛蔼芬;李修芳;;国外应用卫星云图分析和预报气旋的发生发展[J];气象科技资料;1977年05期
8 蜀青;;从卫星云图估计地面气旋中心深度[J];气象科技;1980年06期
9 熊秋芬;张昕;陶祖钰;;一次温带气旋涡度场演变特征及气旋发生发展机制分析[J];气象;2016年03期
10 赵琳娜,赵思雄;引发北方沙尘暴天气快速发展气旋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1期
11 秦听;魏立新;张艺博;姚宇;马静;张慧娟;;北大西洋温带气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20年05期
12 赵琳娜,赵思雄;一次引发华北和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快速发展气旋的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04年05期
13 朱志英,黄景华;气旋产生的500hPa流场特征及其环流分型[J];气象;1990年06期
14 Djuro Radinovic;朱锁凤;;论地形气旋的演变[J];气象科技;1988年01期
15 Kang J M;Lee J;Son S W;张萌;;朝鲜半岛附近东亚气旋的快速加强[J];气象科技进展;2020年02期
16 翟国庆,孙淑清,高坤,俞樟孝;区域沙漠对气旋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17 ;减灾科普[J];中国防汛抗旱;2020年02期
18 傅刚;陈莅佳;李鹏远;庞华基;张树钦;;爆发性气旋的前世今生[J];气象;202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顾明章;;爆发性气旋的气候特征及船舶规避要点[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2 郭丽霞;;“03·6”爆发性气旋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张永宁;李栖筠;李志华;高超;;在航船舶预报爆发性气旋的方法[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4 马建铭;;华北气旋入海爆发发展预报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马建铭;;华北气旋入海爆发发展预报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岳彩军;;梅雨锋气旋暴雨的Q矢量分析:个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陶岚;戴建华;孙敏;;一次雷暴单体相互作用与中气旋的演变过程分析?[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6年
8 梁钰;王新敏;邵宇翔;代佩玲;易伟霞;;河南省黄淮气旋暴雨的天气特征及个例诊断[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邵玲玲;邬锐;黄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一中气旋在强风预报中的应用研究[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邵玲玲;邬锐;黄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中气旋在强风预报中的应用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1 刘平;刘伟;徐文国;钟天华;董建设;;一次超级单体中的中气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2 邵玲玲;邬锐;;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中气旋在强风预报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13 韩峰;储可宽;刘浩铄;;一次预报失误的爆发性气旋的敏感性研究[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6年
14 杨亚新;范德新;;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中波浪的分布特征[A];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江苏省航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5 范德新;杨亚新;;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中波浪的分布特征[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6 史得道;;一次黄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诊断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17 秦曾灏;李永平;袁耀初;于润玲;;海洋对1996年6月一次黄海快速东移温带气旋的三维动力响应[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8 郭丽霞;张婉莹;郑艳萍;高桂芹;;夏季陆地爆发性气旋的模拟与诊断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9 文元桥;李清炎;;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诊断分析[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20 朱男男;;引发黄渤海大风的爆发性气旋诊断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娜;南大洋夏季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张颖娴;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气候学及其变率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张颖娴;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气候学及其变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张奡祺;利用星载双频测雨雷达与静止卫星红外信号研究降水云结构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开付;西北太平洋上一个锢囚后二次爆发性发展的气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帅;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姜政;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规律及避离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4 张莞昕;东亚夏季陆地非均匀增暖对同期中纬度地区气旋异常活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马丽;近60a西北地区东部低层气旋性风场演变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6 王皘;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性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张崇耀;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统计分析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8 张琳;冬季北大西洋进入北极的极端气旋对中国气候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20年
9 徐立理;梅雨锋面对流的动力和微物理特征雷达观测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10 孙雅文;变性台风LUPIT爆发性发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1 靳梅;气旋的图像特征提取、描述及台风中心定位[D];天津大学;2008年
12 郭启云;长江流域梅雨锋云系的微物理特征以及人工引晶催化数值模拟的探索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13 秦丹迪;黄东海海域涡旋结构特征及其能量输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4 陶岚;多普勒天气雷达中的中尺度气旋识别[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5 杨静;“99.6”梅雨锋降水云物理过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16 徐迎春;海洋特征对4月份江淮气旋路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7 闫丽飞;中气旋与强对流风暴相关关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18 宫宇;梅雨锋前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及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19 姜旭;西北地区东部近50a雨日变化及其可能原因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0 梁朋;热带气旋各个要素对于海洋上层响应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1条
1 本报记者 郝静 王玫珏;强冷空气和地面气旋“导演”北方强风[N];中国气象报;2019年
2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贾泽驰;“炸弹气旋”来袭 美东遭遇极寒[N];文汇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赵晓妮 孙楠;美国再遭“炸弹气旋”袭击[N];中国气象报;2018年
4 通讯员 黄明策;广西热点气旋项目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段昊书 刘淑乔;温带气旋造就英国“雷暴之夜”[N];中国气象报;2018年
6 贾敏;地面气旋频光顾 东北多地降雪破纪录[N];中国气象报;2015年
7 全媒记者 丁文 通讯员 沈立 蒋逗逗;上海通信中心完成卫星云图测试播发[N];中国水运报;2021年
8 本报记者 卢健;从接收国外卫星云图,到中国卫星服务世界[N];中国气象报;2018年
9 特派记者 徐小龙;“雪龙”船在南大洋遭遇强气旋[N];中国海洋报;2008年
10 记者 潘希 王超;“黄淮气旋”打开北方极端暴雨“水泵”[N];中国科学报;2016年
11 刘鑫华 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如何给天气做“体检”[N];中国气象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