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2011年和2013年长江中下游干旱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摘要】: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基于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C)对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春季和2013年夏季干旱过程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干旱过程的主要低频I_C周期为30~60 d,西太平洋500 hPa正异常低频高度场系统的西移、南支锋区上游500 h Pa正异常低频高度场系统的东移和北扩、西北地区东部低层低频反气旋的向南移动可能是低频I_C传播变化特征的重要原因。2013年夏季干旱过程的主要低频IC周期也为30~60 d,西亚和西北太平洋500 h Pa正异常低频高度场向我国南方地区移动、孟加拉湾和西北太平洋的低层低频反气旋向西和向北移动与低频I_C传播变化特征有重要联系。
1
李麦村,罗哲贤;湿过程对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低频振荡的影响 [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6年03期
2
施宁;长江中下游春季连阴雨的低纬环流及其低频振荡背景 [J];气象科学;1991年01期
3
陈葆德,章基嘉,孙照渤,袁建强;夏季流型下青藏高原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动力作用 [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4
;大气低频振荡研究的进展 [J];四川气象;1991年02期
5
;大气低频振荡研究的进展 [J];四川气象;1991年04期
6
王坚红,何金海;1982—1983年冬季亚澳地区低频振荡的分布与联系 [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7
孙永罡,陈久康;30—50天低频振荡和准双周振荡对持续异常的影响 [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8
施宁;春季热带低频振荡研究 [J];气象科学;1992年02期
9
杨松,朱乾根,王建德;东亚季风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及其机制 [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10
赵彩,于俊伟,田英;大气低频振荡及其与气候异常的关系研究现状 [J];贵州气象;1997年05期
11
徐国强,朱乾根;1998年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结构特征分析 [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2
徐国强,朱乾根;大气低频振荡研究回顾与概述 [J];气象科技;2003年04期
13
陈彬;贾思之;陈宇;陈雯;;有关大气低频振荡研究的进展 [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14
李麦村,罗哲贤;平衡态向周期态的分支和副热带流型的两类低频振荡 [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6年05期
15
张可苏;40—50天的纬向基流低频振荡及其失稳效应 [J];大气科学;1987年03期
16
侯志明;;大气低频振荡的水平波状结构的理论解释 [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17
章基嘉;关于热带低频振荡的动力学研究 [J];热带气象;1988年03期
18
马镜娴;年变周期热源强迫下大气运动准二至三周低频振荡 [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19
周发琇,粟海初,于慎余,陈瑛;青岛滨海水温的低频振荡 [J];黄渤海海洋;1990年02期
20
罗哲贤;短时间尺度周期性热力强迫下流型的低频振荡 [J];大气科学;199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