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F/NCAR模拟的夏季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多城市热岛和地表能量平衡
【摘要】:利用一个包含城市冠层效应的区域模式(WRF/NCAR),对长三角特大城市群的夏季气候效应进行了5 a(2003—2007年)高分辨数值模拟,通过长三角地区有无城市的对比试验分析,重点分析了城市群所造成的多城市热岛和地表能量平衡及其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化会导致显著的地表升温,但昼夜不同的升温幅度造成城市地表温度日较差的降低,以及部分郊区日较差增加;城市化也减小城市近地面风速,但沿海城市升温造成的热力差异,增大白天的海风并降低夜间的陆风。同时大范围城市群的热岛能够显著降低低层气压,导致部分海面风速持续的增加;城市下垫面具有很小的潜热通量,但感热通量和热存储量较大,白天的热岛逐渐增加,并在日落前达到最大,夜间热岛基本维持,但在日出前后迅速减弱;较大的入射短波辐射、较小的向下长波辐射和较低的10 m风速能够减弱白天的热岛,而增强夜间的热岛,并且使热岛峰值从17时延后至20时出现;反之亦然。
|
|
|
|
1 |
邓莲堂,束炯,李朝颐;上海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1年03期 |
2 |
石春娥,王兴荣,吴必文,何彬芳,吴息,陈万隆;合肥市夏季热岛特征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3 |
刘永裕;刘梅;唐国敏;覃靖;;柳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
4 |
赵大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夜间城市热岛的数值模拟[J];气象与环境学报;1992年01期 |
5 |
李禺;朱晓东;李杨帆;孙翔;;厦门港湾地区填海造地活动的热岛效应分析[J];海洋科学;2009年01期 |
6 |
孙奕敏,边海;天津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综合性研究[J];气象学报;1988年03期 |
7 |
李彪;邓斌;黄雅丽;严平;魏春璇;陈健;;合肥市景观结构对城市热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
8 |
马伟;赵珍梅;刘翔;闫东川;;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定量关系遥感分析——以北京市TM数据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04期 |
9 |
H.H.Kim;刘允良;;城市热岛[J];世界地质;1993年03期 |
10 |
蒋世章;余明;季青;;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综述[J];大众科技;2008年12期 |
11 |
甘霖;;基于遥感影像的北京城市热岛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992~2008)[J];北京规划建设;2011年03期 |
12 |
钱妙芬
,石风云;成都市城市热岛特征初探[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13 |
吴宜进,王万里,邱爱武,李成尊,张振德;武汉城市热岛的主要形成机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4 |
刘云萍;;热浪围剿下的城市热岛[J];金秋科苑;1998年08期 |
15 |
李兴荣;胡非;舒文军;;近15年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其演变[J];气象;2006年08期 |
16 |
武佳卫;徐建华;谈文琦;;上海城市热场与植被覆盖的关系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年01期 |
17 |
李兴生,朱翠娟,李乐泉;坡地对城市热岛影响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1990年03期 |
18 |
黄伟峰;朱冠友;;深圳特区的城市气候[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88年02期 |
19 |
程炳岩,周子平,钱晓燕,张振江,张永亮;郑州城市热岛特征及成因[J];河南气象;1997年01期 |
20 |
黄雅丽;邓斌;李彪;;基于自动观测气象站的合肥市城市热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