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理论及其进一步研究
【摘要】:
<正>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最初是由 Charney和 Eliassen 以及 Ooyama 提出的。CISK 理论的实质是天气尺度的低压扰动和小尺度积云对流间的相互促进。也正是由于考虑了台风发生发展过程中低压扰动和积云对流间的正反馈过程,CISK 概念能较好地解释台风发生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并成为目前公认的台风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CISK 理论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它是台风天气学和动力学发展的结果。CISK 理论之前的许多天气学分析已经指出,水汽凝结加热对于台风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的作用,而且 Riehl 和 Malkus等又将“热塔”(hot tower)概念引入台风研究,认为台风中的凝结加热主要来自为数不多的深厚积云塔(其云顶可达12公里以上)。在理论上,CISK 之前已有了静态(steady-state)理论,即将台风作为一个对称的,自由转动的涡旋处理。静态理论不仅说明了台风系统中风场、气压场和温度场
|
|
|
|
1 |
李崇银,张铭;台风的数值模拟研究——积云动量输送作用[J];气象学报;1984年04期 |
2 |
刘科成;Abby(8305)台风路径的动力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1989年01期 |
3 |
李崇银;TUTT 对台风形成作用的动力学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86年02期 |
4 |
李崇银;环境流场对台风发生发展的影响[J];气象学报;1983年03期 |
5 |
钮学新;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的DTS方案[J];大气科学;1984年04期 |
6 |
邓国,周玉淑,李建通;台风数值模拟中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试验——I.对台风结构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5年03期 |
7 |
张佩;热带低压、台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自激加热、耗散和非线性作用[J];气象科学;1986年02期 |
8 |
马艳,张庆华;关于台风风场研究进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黄渤海海洋;1999年01期 |
9 |
薛建康;基于CISK理论对环境流场影响台风发生发展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90年02期 |
10 |
李崇银;论江淮气旋生成的一种机制[J];大气科学;1982年03期 |
11 |
李崇银;第十三讲 热带大气动力学基础[J];气象;1984年02期 |
12 |
谢义炳,陈受钧,张一良,黄寅亮;东南亚基本气流与台风发生的一些事实的統計与分析[J];气象学报;1963年02期 |
13 |
梁力,吴志伟;东海近海台风发生发展的动能收支[J];热带气象学报;1986年02期 |
14 |
彭金泉,梁经萍,黄佩玲;南海近海台风发展原因的初步探讨[J];热带海洋学报;1987年04期 |
15 |
朱复成;论正压台风涡旋的移动[J];广西气象;1989年01期 |
16 |
杨平章,万齐林,杜华武;台湾地形对台风Dot运动影响的数值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6年05期 |
17 |
高磊,陈良栋;9615号台风过程分析[J];广东气象;1997年03期 |
18 |
李崇银;热带大气动力学研究[J];大气科学;1984年01期 |
19 |
王继志,杨元琴,汤桂生;8807号台风中尺度结构的诊断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1期 |
20 |
;华北的台风暴雨预报[J];气象;1977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