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中国人工防雹四十年

黄美元  徐华英  周玲  
【摘要】:简述了人工防雹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并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总结和概括了40年来中国人工防雹的进展和成绩,指出中国已经走上了比较科学,比较现代化的人工防雹发展道路;还分析了中国人工防雹中存在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最后,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中国人工防雹文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李鼎荣;安顺冰雹历史现状和防雹前景[J];贵州气象;1995年04期
2 王昂生,黄美元;冰雹和防雹研究述评[J];大气科学;1978年01期
3 谢纪民,李培仁,赵丽萍;山西省运城市防雹高炮设置体系分析[J];山西气象;2002年04期
4 卿清涛;成都平原37高炮防雹效果的研究[J];四川气象;1996年01期
5 王雨曾,郁青;多物理参量检验防雹效果的研究[J];气象;1995年10期
6 张连举;;雹的成因及防雹[J];新农业;1979年11期
7 王科;;新疆奎玛流域联合防雹最佳方案[J];才智;2013年22期
8 郝望;;美国科罗拉多东北部随机防雹试验的结果——从物理研究角度的总结与讨论[J];气象科技;1980年05期
9 Л.М.ФЕДЧЕНКО;М.И.ТЛИСОВ;Х.М.КАЛОВ;В.А.БОЧАРОВА;李太宇;;防雹的现状和前景[J];气象科技;1992年02期
10 ;“引雷”防雹[J];气象科技资料;1974年06期
11 ;防雹基础知识[J];陕西气象;1976年07期
12 李红斌;孙鸿雁;程相坤;张殿刚;濮文耀;何玉科;王丽娜;;大连地区冰雹气候特征及防雹天气预警概念模型[J];高原气象;2010年06期
13 王元红,边巴扎西,边巴次仁,罗文红,旺杰;林芝地区冰雹发生发展规律及防雹对策研究[J];西藏科技;2000年01期
14 N·M·亚历克西克;高子毅;;关于防雹季节最适宜时间长短的分析[J];新疆气象;1990年08期
15 王雨曾;当前外场防雹试验的若干情况[J];气象;1987年08期
16 潘进军,孔燕燕;阿根廷防雹计划的组织情况和主要成果介绍[J];内蒙古气象;2001年02期
17 Э.Э.布尔采也夫;许焕斌;;苏联的防雹活动[J];气象科技;1981年01期
18 陈保国,栗珂,樊鹏,屈铁木,刘跃峰,何军,贾玲;陕西旬邑冰雹谱特征和防雹效果分析[J];陕西气象;2003年02期
19 ;瑞士的随机防雹试验[J];气象科技;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遂缠;李照荣;付双喜;张杰;楚荣忠;陈旭辉;;西北地区冰雹监测、预警及防雹指挥业务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王正旺;王宗仁;刘耀文;杨泽荣;;长治市防雹消雹作业新体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秦长学;刘玉超;;北京市高炮防雹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王志平;张燕燕;效文娟;温燕;陈成;李艳芳;;三门峡市冰雹诊断分析及防雹技术探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樊明月;张佃国;华杰;王永政;张洪生;;人工催化防雹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白作金;李秀琳;李渭平;;渭南市防雹高炮(火箭)设置体系分析[A];陕西省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廖飞佳;王金民;晋绿生;施文全;;雷达——火箭智能化防雹系统的设计和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李斌;胡寻伦;高子毅;;新疆兵团两个垦区防雹效果的物理统计评估[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王铮;;火箭防雹的双重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10 刘毅;谢文菲;;阿克苏地区火箭防雹技术应用推广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1 王秋香;王晓梅;张春良;;阿克苏地区雹灾特征及其防雹效益分析[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12 陈光学;;增雨防雹火箭研发回顾[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13 杨侃;周虎;邵建;赵蔚;;宁夏冰雹特征及防雹布局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14 陈光学;;艰辛的历程 曲折的进步——增雨防雹火箭研发回顾[A];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文集[C];2008年
15 陈光荣;;人工防雹实战经验与教训[A];2007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全省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7年
16 何希群;杜池坡;彭成浩;张启良;;增雨防雹兼顾的作业方法探讨——爆炸对于对流云的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17 刘敦训;孙秀忠;金伟福;李乐荣;;黄河三角洲地区冰雹气候特征分析及其防御[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8 岳正新;王新红;;试析如何避免地面火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因故障而至事故[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9 马鑫鑫;杨敏;丁建芳;;河南省人影潜势预报与增雨防雹条件预测[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0 付琼;何依遥;姜荣;李发院;;贵州省黔西南州冰雹分布特征统计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第16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大气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气象防灾减灾[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瑾;基于强对流数值模拟的贵州冰雹识别及临近预报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2 于雪涛;基于GIS的冰雹探测及预警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3 尹丽云;云南强对流(冰雹)过程的发展演变特征分析与机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蒋肖依;增雨防雹火箭弹调姿机械系统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2 潘跃;基于显著性特征的大冰雹识别模型[D];天津大学;2012年
3 周超;基于ANSYS的冰雹灾害风险评估与模拟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4 万会松;冰雹综合预报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赵冬阳;基于带状回波上的冰雹识别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6 吴林林;多普勒天气雷达冰雹自动识别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张思炜;基于图像特征分析的冰雹检测方法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8 刘俊卿;西藏高原冰雹形成机理及人工催化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9 刘丽伟;北疆地区雷暴(冰雹)潜势预报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敖杰;湖北保康冰雹形成机理与人工防雹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1 吴剑坤;我国强冰雹发生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的初步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12 石茹琳;地形与气溶胶对新疆冰雹形成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3 朱俊秀;基于雷达回波反射率垂直剖面图的冰雹识别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4 王雪;新疆地区冰雹预测的模型设计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6年
15 李文娟;山东省冰雹云宏微观特征观测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16 詹崧连;冰雹云散雹点定位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7 李静;冰雹云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的卫星和雷达等综合观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8 廖向花;利用多源气象资料对重庆冰雹的综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9 张磊;太行山东麓一次强对流过程的雷达观测分析及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20 赵川鸿;雹暴的微物理过程观测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吴丽霞;我市科学防雹能力明显加强[N];延安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孙鹏;“云层之下,是乡亲们的重托”[N];陕西日报;2021年
3 通讯员 宋黎;人工“防雹盾”助力福泉金谷福梨丰收[N];中国气象报;2021年
4 本报记者 刘钊;防雹减灾守住延安富民幸福果[N];中国气象报;2019年
5 首席记者 杨斌鹄 通讯员 荣元昭 胡玲玲;我市人影天气技术国内领先[N];西安日报;2016年
6 记者 唐宇琨 通讯员 牛琳;渭北果业区防雹试验方案通过[N];中国气象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王建忠 通讯员 王宗贝;“防雹工程”贴心服务烟农[N];中国气象报;2005年
8 首席记者 李志宏;加快防雹社会网络建设刻不容缓[N];喀什日报(汉);2011年
9 本报通讯员;凉山:300防雹站撑起烟农“保护伞”[N];凉山日报(汉);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帆 胡洪江 刘毅;防雹弹不会导致干旱[N];人民日报;2012年
11 本报记者 汪志祥 陕西日报记者 刘宏超 通讯员 吴建民;山区脱贫“保护神”[N];中国气象报;2001年
12 宋英华 刘海群;黑龙江垦区建成增雨防雹体系[N];中国气象报;2004年
13 王建忠 通讯员 郭萍;洛阳五部门联手建防雹基地[N];中国气象报;2007年
14 实习生 刘晓雷;我市增雨防雹网络初步形成[N];平顶山日报;2005年
15 通讯员李万金 记者宫卫平;长春重资构建防雹“网”[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6 记者 冯颖;云南铸就增雨防雹“长城”[N];中国气象报;2008年
17 本报记者 曾居仁 通讯员 刘国强;增雨防雹智多星[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8 刘晓雷;增雨解干旱 防雹护烟田[N];平顶山日报;2008年
19 特约记者 陈应国;祥云建成基本烟田防雹网络[N];大理日报(汉);2010年
20 通讯员 王法健;闽西北防雹联防机制不断完善[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