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中人口因素之考察

刘成明  
【摘要】:本文就青藏高原地区的人口因素及其对该区域人口环境问题形成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 ,青海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合理布局人口、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及提高人口素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廖顺宝,孙九林;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2 詹家峰,张金荣;对人口与安全关系纷争的评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3 高辉;收入因素与人口因素建模的实证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刘成明;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中人口因素之考察[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冯涛,兰虹;人口因素与制度变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陈悦;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口及劳动就业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银措!省计划生育宣教中心;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J];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8 吴天喜;中国朝鲜族人口问题浅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03期
9 金君,李成名,林宗坚;人口遥感估算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2年03期
10 徐旌,孟鸣;滇西北人口发展与粮食需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2期
11 赵时亮,邵章鸿;人与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北人口;2002年04期
12 郭淑霞,庞树桂,张青;新疆石河子地区1964~2000年人口死亡统计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3 何玲;青海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J];西北人口;2004年03期
14 虎海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综述及与相关学科关系探讨[J];社科纵横;2004年03期
15 吕昭河,张震;澜沧江流域人口生态特征及人口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03期
16 叶明德;浙江人口发展前景及战略选择[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7 乔榛;中国失业形成原因探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8 赵明,甄江红;内蒙古人口与粮食问题研究[J];人文地理;2000年05期
19 刘金塘,林富德;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前景[J];人口学刊;2001年03期
20 杜晓力,王健,李维军;关于实现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与科学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殷跃平;;[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4 康世昌;游庆龙;Enric Aguilar;闫宇平;;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王天津;;建立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产业 规范运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张镱锂;郑度;包维楷;谢高地;摆万奇;李双成;沈振西;;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鲁春霞;于格;郭广猛;王菱;冷允法;;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水塔功能[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张省举;;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取得的认识(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9 陈虹;黄忠贤;;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偏振异常及其与速度结构的关系[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10 沈显杰;;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40周年所庆论文集[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4 武胜利;基于TRMM的主被动微波遥感结合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5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6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7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8 刘继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9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王东;青藏高原水生植物地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尉晓玮;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跃男;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周海儒;青藏高原特种旅游开发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长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戴晓燕;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鲁萍丽;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湖泊变化的遥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帆 王圣志;野生动物青藏高原撒野[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2 贾立君 吕雪莉 陈俊;世界屋脊上的“圈地保护”之争[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记者 于莘明;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N];科技日报;2006年
4 李泰年;敢将红颜许和谐(三)[N];青海日报;2007年
5 拉巴次仁 姜辰蓉;火车拉动青藏高原经济带[N];西部时报;2006年
6 ;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7 徐丛荣;我国确定“可燃冰”陆域找矿远景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8 郑菲通讯员 吴艳;青藏高原特殊环境野生植物调查保存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记者 李长云;青藏高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赛[N];人民日报;2000年
10 蒲金良;来自青藏高原的冰川矿泉水[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