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再生沥青感温性的初步考察

王永刚  廖克俭  赵崇峰  戴跃玲  
【摘要】:道路沥青的感温性主要包括温度敏感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采用针入度粘度指数(PVN)法、粘温指数(VTS)法和针入度指数(PI)法分别考察了再生沥青的感温性。结论表明,三种方法排序并不完全一致,但与原沥青相比较而言,再生沥青的感温性与新沥青(辽河AH-90)相接近,有的甚至优于新沥青,这说明其再生效果较理想。对如何改善再生沥青的感温性能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同时对沥青感温性的评价指标作了探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永刚,廖克俭,闫锋,魏毅;应用灰关联熵分析法考察再生沥青的感温性能[J];化工科技;2003年04期
2 李进;王金凤;徐萌;张小英;张玉贞;;再生剂对再生沥青感温性的影响[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王永刚,赵晓争,廖克俭,闫锋,魏毅;再生沥青的热老化研究(Ⅰ)——再生沥青热老化过程中使用性能变化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4年02期
4 赵晓争,郭进存,廖克俭,丛玉凤,戴跃玲;再生沥青化学组成与其常规理化性能的灰熵分析[J];化工科技;2005年01期
5 赵晓争,郭进存,高明,郭庆举,廖克俭;再生沥青胶体状态的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6 王永刚,赵晓争,廖克俭,闫锋,魏毅;再生沥青的热老化研究(Ⅱ)——再生沥青热老化过程中族组成变化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4年04期
7 王永刚,赵晓争,廖克俭,闫锋,魏毅;考察再生沥青抗老化性能的两种方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4年01期
8 王永刚,廖克俭,闫锋,魏毅;再生沥青路用性能的室内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4年04期
9 王永刚,赵晓铮,郭进存,廖克俭;再生沥青的老化动力学研究[J];化工时刊;2003年11期
10 赵晓争,高明,廖克俭,闫锋,魏毅;再生沥青抗老化性能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4年06期
11 ;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大修采用现场再生沥青[J];石油沥青;2009年04期
12 王子军,张书红,李锐,龙军;国产AH-90重交通道路沥青的感温性研究[J];石油沥青;2002年03期
13 沈金安;;名词解释[J];石油沥青;1992年04期
14 韩基一;王永刚;杨光;刘九林;;再生沥青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5 赵晓争,郭庆举,高明,廖克俭,闫锋,魏毅;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应用技术概述[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6 季节;徐世法;;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的对比分析[J];石油沥青;2008年05期
17 刘忠信;道路沥青标准苦干指标的讨论[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4年11期
18 丛玉凤,廖克俭,翟玉春;辽曙道路沥青感温性的评价[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9 吴惠霞;;浅谈沥青的针入度指数[J];石油沥青;2008年05期
20 王为民,王永刚,廖克俭,闫锋,魏毅;调和法在废旧沥青再生技术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先淼;朱战良;王欣;何文锋;;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在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的应用[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洪;李晓军;;再生沥青及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3 刘先淼;朱战良;王欣;何文锋;;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在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国栋;涂建;卢义宣;罗友金;周世华;康平德;奎丽梅;;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的光温特性研究[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5 陈中云;宗德华;徐永灵;李莉;;杂交水稻新品种生产性推广的气候问题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志祥;吴建浩;;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7 牛增永;;北京市废旧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技术路线的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江臣;黄晓明;;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再生剂的研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9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A];中国首届商品粉煤灰及磨细矿渣加工与应用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金喜;藤原忠司;;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针入度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进;沥青再生剂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任拴哲;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及其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芦军;沥青路面老化行为与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宏威;沥青混凝土再生应用技术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张巧苓;再生沥青老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赵慧敏;热再生沥青的路用性能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姚乐斌;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杨磊;废旧沥青再生利用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6 高及阳;海南地区高速公路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再生沥青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7 蔡诚秀;再生剂选择及再生沥青性能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敏英;沥青热再生材料及设备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胡旭东;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与再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慧川;废旧包装PE改性道路沥青的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李婷;再生沥青推广盼国产设备“撑腰”[N];中国交通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刘宇鑫;北京再生沥青难“再生”[N];北京日报;2009年
3 杨保众;公路养护企业瞩目再生沥青设备[N];中国交通报;2004年
4 通讯员 冯文华 记者 李刚殷;一民企攻破“再生沥青”技术难题[N];工人日报;2006年
5 兰婷;水城公路局四年节约500余万元[N];六盘水日报;2008年
6 吴星宝赵关良;上海制定再生沥青利用政策[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吴星宝赵关良;上海制订再生沥青使用的政策[N];中国环境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汪汀;让废旧沥青混凝土“重生”[N];中国建设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叶子;置之死地而后生[N];中国环境报;2003年
10 彭学山 李晓楠 曹长明 刘勇;创新理念巧生金[N];德州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