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氮素和肥料氮素的影响
【摘要】:为了解决东北地区灌溉条件下水氮合理施用问题,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1:40 mm,W2:60 mm,W3:80 mm)和3个施氮量水平(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氮素的吸收、土壤无机氮残留、土壤-作物氮平衡以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和累积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提高灌水量可以提高60~100 cm土层铵态氮累积量、8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对土壤-作物氮平衡的研究表明,增加施氮量可以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盈余,而作物氮素吸收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氮素盈余量和表观损失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肥料氮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300 kg/hm~2时肥料氮累积量占比21. 27%~31. 23%,肥料氮残留量和损失量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玉米植株氮素中有66. 70%~75. 05%来自于对土壤氮的累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植株土壤氮素累积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综合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无机氮残留、土壤-作物氮平衡以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得出,灌水60 mm、施氮240 kg/hm~2的水氮组合可保证肥料氮的充分利用,减少无机氮的残留和损失。
|
|
|
|
1 |
侯毛毛;邵孝侯;翟亚明;袁有波;丁福章;;基于~(15)N示踪技术的烟田肥料氮素再利用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S1期 |
2 |
贾树龙,孟春香,唐玉霞,王泽文,刘春田;肥料氮的淋溶深度对肥效的影响[J];核农学报;1993年04期 |
3 |
盛殿阁;刘惠文;姚远;刘福恩;;利用~(15)N研究不同灌溉措施对水稻吸收利用氮的影响[J];核农学报;1987年02期 |
4 |
杨宏敏;王伟;陆引罡;魏成熙;钱晓刚;;烟草吸收肥料氮研究初报[J];贵州农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
5 |
U.R.Sangakkarra;常月帆;;小麦吸收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评价[J];核农学通报;1988年04期 |
6 |
许景钢;刘德玉;祝崇学;何万云;;黑龙江省主要类型水稻土供氮特性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年01期 |
7 |
王福钧;;应用稳定性核素氮-15研究肥料氮素在植物-土壤体系中的平衡[J];原子能农业译丛;1980年01期 |
8 |
边秀举,王继芝;近年来国内外麦田肥料氮去向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
9 |
黄东迈,朱培立,高家骅;有机、无机态肥料氮在水田和旱地的残留效应[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2年10期 |
10 |
李伟;王军;徐胜光;;无机肥料氮的不同减施方式对烤烟氮素利用的影响[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
11 |
李世娟,周殿玺,兰林旺;不同水分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吸收肥料氮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2年05期 |
12 |
赵伟;梁斌;杨学云;周建斌;;长期不同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残留肥料氮去向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08期 |
13 |
陈炳焕,任祖凎,翁伯琦,王东海,张伟光,刘中柱;肥料氮在稻田中的去向[J];福建农业科技;1986年03期 |
14 |
巨晓棠,潘家荣,刘学军,陈新平,张福锁,毛达如;高肥力土壤冬小麦生长季肥料氮的去向研究 Ⅰ.冬小麦生长季肥料氮的去向[J];核农学报;2002年06期 |
15 |
张水勤;袁亮;李伟;林治安;李燕婷;胡树文;赵秉强;李军;;腐植酸尿素对玉米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5期 |
16 |
左红娟;白由路;卢艳丽;王磊;王贺;王志勇;;基于高丰度~(15)N华北平原冬小麦肥料氮的去向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
17 |
习向银;赵正雄;李春俭;;肥料氮和土壤氮对烤烟氮素吸收和烟碱合成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8年04期 |
18 |
姜佰文,王春宏,单德鑫,刘元英;应用~(15)N研究施氮时期对寒地不同品种水稻氮吸收和分配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