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天学;张绍芬;赵霞;李潮海;;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2 |
孙云南;梁名志;夏丽飞;王丽;蔡丽;杨盛美;陈玫;;不同间作物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1期 |
3 |
赵小弟;杨美丽;寇艳;;黄土高原苹果幼林间作模式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
4 |
李学,赵全仁,徐万仁,拜学英,石发强,谭政;宁夏南部山区粮桑间作模式初探[J];北方蚕业;1997年01期 |
5 |
冯成玉,林昌明,孙建群,王爱东,沈宝祥;春播玉米与花生高效间作模式试验[J];作物杂志;2000年04期 |
6 |
吴鸿文;郭前业;张霞;;高寒山区林草间作模式的初探[J];中国林业;2008年01期 |
7 |
王嘉祥;薄荷幼龄果园间作栽培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4年03期 |
8 |
蔡倩;杜国栋;吕德国;何跃;姜涛;孙继军;于涛;;科尔沁沙地南部果-草(粮)间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4期 |
9 |
董云岚,魏玉君,赵一鹏;太行山浅山沟地山楂—小麦间作小气候研究[J];防护林科技;1996年02期 |
10 |
严金佑,石支边,杨世华;遮放农场橡胶、茶叶、咖啡间作模式调查[J];热带农业科技;2003年02期 |
11 |
段舜山,林秋奇,章家恩,刘宁宁;广东缓丘坡地牧草果树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J];中国草地;2000年05期 |
12 |
王增春;黄少华;陈守勇;;几种林农间作模式的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
13 |
孙建新;;豫北地区合理施肥的原则与要求[J];河南农业;2007年19期 |
14 |
刘同英;;豫北地区一年三茬的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1993年06期 |
15 |
匡石滋;田世尧;李春雨;易干军;彭群;;香蕉间作模式和香蕉茎秆堆沤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年03期 |
16 |
陈桂平;杨彩红;罗照霞;柴强;;分带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与利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年04期 |
17 |
刘惠兰,常克琪;豫北地区麦套花生种植方式及栽培技术[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7年02期 |
18 |
寇长林,王秋杰,武继承,王永歧,李新端;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优化配置模式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0年06期 |
19 |
刘洋;孙占祥;白伟;郑家明;侯志研;冯良山;杨宁;;辽西不同玉米/沙打旺间作模式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6期 |
20 |
张智晖;;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