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序列LAI和ET同化的冬小麦遥感估产方法比较
【摘要】:为了评估同化时间序列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产品对冬小麦产量估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该文选择陕西省关中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SWAP为作物生长动态模型,利用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遥感观测和SWAP模拟LAI、ET趋势变化信息构建代价函数,以SCE-UA作为优化算法最小化代价函数,重新初始化SWAP模型中的出苗日期和灌溉量2个参数。重点比较了基于向量夹角和一阶差分2种代价函数的冬小麦单产估测精度。结果表明,同化MODIS LAI和ET后,冬小麦产量的估测精度比未同化精度(r=0.57,RMSE=1 192 kg/hm2)有显著提高,并且基于向量夹角代价函数法同化策略的单产估测精度(r=0.75,RMSE=494 kg/hm2)高于一阶差分代价函数法(r=0.73,RMSE=667 kg/hm2)的估测精度。该方法为其他区域的水分胁迫模式下遥感与作物模型双变量数据同化提供了参考。
|
|
|
|
1 |
雷震宇,裴雪霞;钾、锌、锰配施在冬小麦上的效应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
2 |
喻敏,胡承孝,王运华;冬小麦缺钼反应的基因型筛选[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3 |
刘庆梅,刘陪军,朱同贵,郭跃升,曲仁国,蒋庆功,崔振岭,陈新平,张福锁;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在冬小麦上的示范[J];中国农技推广;2005年05期 |
4 |
王勇,高育锋,樊廷录;旱地周年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的光合特性[J];麦类作物学报;2005年06期 |
5 |
丛振涛,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运移的耦合研究Ⅰ:模型[J];水利学报;2005年05期 |
6 |
千怀遂,焦士兴,赵峰;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变化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5期 |
7 |
刘艳红;徐凤霞;张晓辉;周玉兰;朱翠红;;山东省潍坊市冬小麦产量统计预报的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4期 |
8 |
郑彩霞;张富仓;张志亮;李志军;;限量灌溉和施磷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2期 |
9 |
陈世敏;杨瑞霞;马步朝;;4种控制冬小麦冬前旺长措施的效果对比[J];甘肃农业科技;2008年05期 |
10 |
孙秋生;樊景豪;;菏泽市2007~2008年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5期 |
11 |
太勒提;古江远;阿依夏木;;霍城县冬小麦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8年05期 |
12 |
方文松;刘荣花;马志红;李树岩;师丽魁;;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指标初探[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03期 |
13 |
杨晓华;杨永红;;秋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奇异生长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14 |
王鹤龄;王润元;赵鸿;甘延太;;中国西北冬小麦和棉花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1期 |
15 |
杨武德;宋艳暾;宋晓彦;丁光伟;;基于3S和实测相结合的冬小麦估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
16 |
孔箐锌;张海林;宋振伟;陈阜;;不同灌溉水平对冬小麦耗水构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4期 |
17 |
文新亚;宋振伟;孔凡磊;张志鹏;陈阜;;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冬小麦不同施氮处理颜色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18 |
张玉峰;杨武德;白志明;白晶晶;王大成;牛波;冯美臣;;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投资风险预测模拟[J];生物数学学报;2010年01期 |
19 |
周贺玲;李丽平;高霞;陈敏;;廊坊市冬小麦干旱气候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
20 |
杨秋云;李红英;王文亮;杨建堂;侯彦林;;磷、铜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