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日潜在蒸散量变化及气象敏感要素分析
【摘要】:潜在蒸散量反映了大气的蒸发能力,准确的估算和科学客观的分析其气象影响要素,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该文以国家气象局整编的黄河流域109个站点近52a(1961-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计算潜在蒸散量及其敏感系数,探明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日潜在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ET0)对4种气象要素的敏感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ET0日值来看,黄河流域上游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其均值高于中游和下游,下游以-0.043 mm/10a的趋势显著(p0.05)递减;在年内变化上,上游、中游和下游太阳辐射和温度及太阳辐射敏感系数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风速敏感系数呈单谷型变化,而相对湿度、风速以及相对湿度和温度的敏感系数波动较大;年际变化上,上游、中游和下游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风速都显著下降,温度显著提升,ET0对太阳辐射量和温度的敏感性减弱,而对相对湿度和风速敏感性增强;相对湿度是上游、中游和下游ET0变化的最敏感的要素,而太阳辐射量是ET0年内和年际变化的主控气象要素;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温度3个气候变量的敏感系数都在研究区西南部形成高值区,表明ET0在黄河流域西南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该研究对于指导黄河流域不同区域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生态工程科学布局,合理开发调配水土资源,促进农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
|
|
1 |
沙万英;郭其蕴;沈建柱;;黄河流域大旱大涝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J];水土保持学报;1992年02期 |
2 |
陈德华,秦毅苏,王昭;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潜力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2期 |
3 |
张士锋,贾绍凤;黄河流域近期用水特点与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2年02期 |
4 |
王玉生;陈卫东;邵正荣;;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山西水利;2006年03期 |
5 |
刘晶晶;王船海;;黄河流域水生态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9期 |
6 |
李蓉;;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24期 |
7 |
冯景兰;;黄河流域的地貌,现代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对于壩库址选择的影响[J];地质学报;1955年02期 |
8 |
К.Е.伊万诺夫;关于研究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对徑流和泥沙的影响及鉴定观测資料可靠性的方法問題[J];水文月刊;1960年01期 |
9 |
陶学廉;黄河流域水系类型、特征在编图中的显示法[J];测绘通报;1981年04期 |
10 |
叶爱中;夏军;王纲胜;;黄河流域时变增益分布式水文模型(Ⅱ)——模型的校检与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4期 |
11 |
牛占;;黄河流域的风沙活动[J];水文;1983年03期 |
12 |
潘攀;祝亚丽;王纪军;;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及背景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年04期 |
13 |
许虎安,唐柏顺,刘淑俐;黄河流域片水资源供需失衡与传统水观念[J];中国水利;2001年01期 |
14 |
赵秉栋,赵庆良,焦士兴,赵军凯;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4期 |
15 |
彭少明;黄强;刘涵;畅建霞;;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
16 |
王义民;方卫民;;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控方案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
17 |
李耀吾
,赵丽逸;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J];科学中国人;2000年07期 |
18 |
田景环,崔庆,徐建华,周雪;黄河流域大中型水库水面蒸发对水资源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9 |
吴寿玉;;循化县黄河流域水域资源调查及利用[J];山东畜牧兽医;2008年04期 |
20 |
孙扬波;孙凤;刘吉峰;夏军;王玲;;黄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分析[J];人民黄河;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