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
【摘要】:理清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及其贡献率,对于及时调整农业政策,保持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粮食及其各构成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和其他谷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采用贡献因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区贡献,以及面积、单产和种植结构调整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增产主力省区和主要粮食作物的增产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划定了增产主导类型。结果显示:研究期粮食增产全部来自3大粮食作物,其中玉米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增产量;杂粮、豆类和薯类总产均出现下降,其播种面积则分别下降了25.7%、17.4%和8.2%。地区贡献以黑龙江和河南最为突出,累积贡献率超过1/3;累积贡献率超过90%的13个省区,除新疆外其余都是粮食主产省区。作为传统农区的四川,其粮食增产贡献率仅为1.6%,与山西、陕西和甘肃等非主产区基本相当;全国粮食增产的面积贡献率最大,达到46.3%,其次是单产贡献率(44.2%),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将近10%,其中一半以上来自豆类向稻谷和玉米的调整;稻谷、玉米和春小麦的增产为面积主导型,而冬小麦的增产为单产和面积共同作用型;除河南和安徽为单产主导型,吉林和河北为面积单产共同作用型,其他增产主力省区的增产类型均为面积主导型。综合来看,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是以面积增加主导的外延式增产方式。由于粮食消费结构和国际粮食贸易容量的限制,今后结构调整的潜力已经很小。因此,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是今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
|
|
|
1 |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抓好2007年粮食生产的通知[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07年04期 |
2 |
邹君;胡娟;杨玉蓉;;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中的虚拟水平衡动态变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年01期 |
3 |
刘金茹;;关于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几点思考[J];魅力中国;2010年17期 |
4 |
朱德峰,张玉屏;朝鲜粮食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J];中国稻米;2005年04期 |
5 |
刘峰;王庆峰;;论清代玉米种植对救荒事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
6 |
张智先;;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与流通的区域特征及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2008年08期 |
7 |
徐雪权;陈晓强;陈菊蓬;王天飞;谢国权;;关于慈溪市横河镇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思考[J];农技服务;2009年07期 |
8 |
杨金深,Elwin GSmith,郑彦平;黑龙港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技术效益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9 |
刘玉春;美国松香的生产、利用和贸易[J];世界林业研究;1993年02期 |
10 |
王金新;“八五”期间上海港生产发展特点及1996年展望[J];港口科技动态;1996年07期 |
11 |
刘极灿;抓住机遇,发展食用菌生产,振兴江西经济[J];农业信息探索;1998年02期 |
12 |
苏佳;我国乙二醛的生产和应用[J];化工科技市场;1999年09期 |
13 |
邱建军,禾军;浅谈中国棉花生产结构调整与基地建设[J];中国棉花;2000年11期 |
14 |
马兰芳,胡纯;近十年国外高岭土工业生产概况[J];非金属矿;2001年06期 |
15 |
伞成立
,陈瑞萍
,李曙光;黑龙江省重油生产、消费情况的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1年06期 |
16 |
卜连生,方明奎,周春和;质量是种子产业发展的生命[J];种子科技;2001年06期 |
17 |
田利明;2001年全国染料有机颜料生产和进出口情况回顾[J];印染;2002年06期 |
18 |
韩金勇;牛磺酸生产应用及市场前景[J];化工技术经济;2002年01期 |
19 |
刘岭梅;环己酮市场现状及应用[J];河南化工;2002年01期 |
20 |
于延棠,毕双;中国重晶石出口前景展望[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