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温强迫下的东亚夏季大气环流潜在可预报性特征
【摘要】:利用大气环流模式NCARCAM3,进行22a(1979—2000年)、每年8个初值的集合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观测海温强迫下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夏季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潜在可预报性总体偏低,在中国区域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850hPa纬向风场、对流层500~200hPa平均温度场和500hPa位势高度场在低纬度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明显高于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东亚大部分地区大于0.5,尤其华南地区大于0.7。夏季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关系密切。与正常年份相比,在夏季南海海温偏暖或者偏冷年,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
|
|
|
|
1 |
陈清莲;杨庆保;任洪启;;航空测量海面温度的数据分析[J];海洋技术;1987年04期 |
2 |
聂宝符,陈特固,彭子成;由造礁珊瑚重建南海西沙海区近220a海面温度序列[J];科学通报;1999年17期 |
3 |
曾侠;钱光明;陈特固;张江勇;余克服;;广东省沿海城市热岛特征分析[J];气象;2006年11期 |
4 |
周嗣松,王保华;由卫星辐射测量资料计算候、旬和月平均海面温度场[J];气象;1989年01期 |
5 |
曹杰,董慧林,陶云;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振荡规律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6 |
邱康睦;用卫星测值反演海面温度的方法[J];气象;1986年06期 |
7 |
章新平;;海气相互作用的若干时频特征[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8 |
林敏基,洪启明,陈世敢,李木荣,林荣盛,潘德炉,张鸿翔;台湾海峡1989年初冬海面温度场和流系的卫星遥感初析[J];台湾海峡;1992年03期 |
9 |
胡季平;;臭氧洞与海洋温度的联系[J];世界科学;1992年04期 |
10 |
章新平;范钟秀;周恩济;;海气相互作用对长江上游汛期水量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3年03期 |
11 |
汤超莲;杨会;邓文君;任品德;邓松;游大伟;;2008年初广东罕见寒冷期沿岸SST变化特点[J];广东气象;2008年03期 |
12 |
苏绍基,杨韬,晏红明;印度洋海面温度变异与我国西南夏季风的关系[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13 |
韩士鑫,沈建华;外定标从红外云图解译海面温度场[J];海洋预报;1985年01期 |
14 |
曲维政,李若钝,刘丽惠,孙瑞本;中、低纬度海-气典型场的振荡特征[J];海洋通报;1992年04期 |
15 |
秦宁生;卫捷;吴永森;;印度洋海温与西北汛期旱涝气候预测研究[J];青海气象;1995年04期 |
16 |
林东明;陈新军;;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面温度的关系[J];海洋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
17 |
解学通;陈克海;郭丽青;邓孺孺;陈晓翔;;包含温度因子的海水地球物理模型函数建模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7年06期 |
18 |
黄刚;胡开明;;夏季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异常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19 |
求实;;“冷尾流”与台风预报[J];气象科技;1974年07期 |
20 |
H.弗洛恩;吴聆益;;海水翻腾是引起气候突变的关键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198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