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于澄宇,胡胜武,郭蔼光,张春红;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的同工酶和蛋白质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2 |
朱英国,梅启明,余金洪,桂东湖;水稻品种酯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1982年02期 |
3 |
汪周宾,刘茂保,仇正桂,禹克明,杨志洪,师素云;用同工酶法鉴定杂交秈稻种子纯度的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1985年02期 |
4 |
刘学军,苗以农,张红缨;大豆叶片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J];大豆科学;1991年01期 |
5 |
卢翠华,雷勃钧,尹光初,周思君,张开旺,钱华;外源DNA导入栽培大豆其后代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1年03期 |
6 |
邱竟,张久绪;棉花雄性不育“三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电聚焦电泳分析[J];作物学报;1991年05期 |
7 |
许守民,李金昶,王树斌,苗以农;大豆SOD同工酶的新酶谱型[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2年04期 |
8 |
王黎明,阴秀卿;高粱导入外源DNA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4年03期 |
9 |
赵寿经,赵亚会,黄朝辉;人参、西洋参同工酶电泳分析[J];特产研究;1996年04期 |
10 |
高国强,朱斗北,苏学合,陈道峰,时香玉,曾昭海;四倍体与二倍体棉花远缘杂交后代同工酶电泳分析[J];核农学报;1997年02期 |
11 |
马其东,高振生,洪绂曾,王培;不同苜蓿品种主根受伤后同工酶变化[J];草地学报;1999年04期 |
12 |
祝朋芳,陈长青;同工酶技术在十字花科作物育种上的应用[J];辽宁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13 |
陈文强,邓百万,丁锐,吴三桥,李新生;天麻3种变型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8期 |
14 |
沈军队,黄文华;向日葵萌动期酯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Z1期 |
15 |
何振兴,冯世鑫;砂仁不同品种同工酶的研究[J];广西植物;1996年02期 |
16 |
王立新,苏青;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在冬小麦抗白粉病鉴定中的应用[J];华北农学报;1996年01期 |
17 |
杨文,邝雪梅,程剑平,黄银姬,张允寅;甘蔗品种性状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关系[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8 |
覃松林,陈兴琰,陈国本;茶树抗寒性及其同工酶特征的研究[J];茶叶科学;1988年01期 |
19 |
王成俊,张兆清,杜林芳,葛琳,刘光蓉;冬春性小麦杂交组合苗期同工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20 |
李玲,潘瑞炽;PP333和CCC对干旱时期花生幼苗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