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摘要】: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特点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培养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管理改革失范的客观现实却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认为,明确培养目标、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选择。
|
|
|
|
1 |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简介[J];高等建筑教育;1985年02期 |
2 |
钱匡武,雷德森;高等工程教育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1990年02期 |
3 |
张玉祥,李竹成,张长义;高等工程教育十年改革的一些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1991年01期 |
4 |
周玉德,赵炳熙,庄继德,王周,李健,郑济学;机械电子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与发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991年04期 |
5 |
周玉德,赵炳熙,庄继德,王周,李健,郑济宁;机械电子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与发展(续)[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992年01期 |
6 |
张光斗;高等工程教育与经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1992年04期 |
7 |
王沛民,顾建民,顾冷;美德两国高等工程教育结构比较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1994年03期 |
8 |
黄忠国;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1995年S1期 |
9 |
宋春红,薛月香;论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改革出路[J];交通高教研究;1997年01期 |
10 |
翁史烈;;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展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