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种植方式对稻田氨挥发及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杨振宇  罗功文  赵杭  胡旺  王艺哲  张含丰  张玉平  
【摘要】:研究洞庭湖双季稻区不同种植方式下,稻田氨挥发量变化、田面水氮磷浓度动态特征以及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差异,可为水稻机械化精准施肥,防控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农民习惯+直播(T1)、控释尿素减氮10%+直播(T2)和机插一次性施肥减氮10%(T3)3个处理,原位监测早稻基肥期稻田氨挥发,取样监测施肥后田面水总氮、总磷及不同形态氮磷浓度,收获期计产,并取0~20 cm和20~40 cm土壤测定其基本理化性状。结果表明,与T1相比,T3和T2田面水NH_4~+-N平均浓度分别降低46.04%和27.03%,氨挥发量分别降低18.62%和15.61%;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分别降低53.55%和22.96%,总磷浓度分别降低30.23%和11.63%;T3和T2均可显著增加稻田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提高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水稻产量分别增加6.63%和5.98%。与T1相比,T3和T2两种施肥种植方式均能显著降低稻田氨挥发以及稻田田面水总氮、总磷浓度,能有效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3种种植方式中,T3在降低农田氮、磷流失风险、维持土壤肥力、促进水稻增产方面效果更显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谭文建;汪平;;不同种植方式下玄参产量和品质的比较探究[J];农家参谋;2018年22期
2 张金才;;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J];种子科技;2019年01期
3 刘成立;;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16期
4 罗治峰;崔宇佳;常晔;思旺阳;;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北京农业;2016年03期
5 刘开智;;不同种植方式对太子参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4年10期
6 季岳松;郑林德;徐晓梅;;玉米新品种“沪紫黑糯1号”不同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7 刘广义,邱长国,方子成,邢恩荣,高凤香;覆膜玉米种植方式的初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5年05期
8 王世兰,王九超,王向东;麦棉两熟种植方式浅析[J];中国棉花;1991年02期
9 宋志民;;浅谈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种子科技;2016年06期
10 于春霞;田咏梅;李传华;张夕国;谭秀山;毕建杰;;双行交错种植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8期
11 李丙军;;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农业;2012年21期
12 赵贵元;和剑涵;张秀荣;王林海;张艳欣;危文亮;徐桂真;;盛花期湿害胁迫对芝麻2种种植方式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33期
13 周均湖,滑端超,李素真,曾苏明,王延鹏;鲁豆12号不同种植方式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14 欧孝溢;谈谈棉花三组六行种植方式[J];湖北农业科学;1980年04期
15 闫卫国;刘兢文;王海华;程明凯;;不同播期、播量及种植方式对温麦28产量的影响[J];种业导刊;2021年02期
16 王晋;韵晓冬;屈非;孙常青;;不同种植方式对益嘉丰138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20年16期
17 李瑞清;唐晓云;;国内外玉米种植方式的比较及展望[J];养殖技术顾问;2014年08期
18 赵杨;钱春荣;王俊河;于洋;宫秀杰;姜宇博;杨国航;;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19 李卫亮;邢卫东;田秋芬;王军安;;购买良种要“三选”[J];种子世界;199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娟;冯志波;欧阳竹;陈雨海;周勋波;;冬小麦不同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光能利用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2 肖小军;肖国滨;刘小三;李亚贞;黄天宝;余跑兰;陈明;郑伟;张昆;叶川;;不同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孙雪芳;周宝元;高卓晗;高静媛;马玮;丁在松;赵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冠层光分布的的调控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4 李源;赵海明;游永亮;武瑞鑫;刘贵波;;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饲用品质的影响[A];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5 程建平;吴建平;罗锡文;樊启洲;张国忠;周志艳;臧英;杨兵兵;;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生育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张亚洁;杨建昌;杜斌;;种植方式对陆稻和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家吉;高剑华;闫雷;杨国才;陈晓艳;;不同种植方式对降低马铃薯块茎青头比例的影响[A];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C];2019年
8 张喜娟;来永才;孟英;唐傲;董文军;冷春旭;刘猷红;王立志;姜树坤;;种植方式对寒地粳稻生育期、产量和温度利用的影响[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9 魏珊珊;王祥宇;董树亭;;种植方式对高产夏玉米冠层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赵云雄;雍阳阳;申鹏举;毛祥敏;周勋波;;不同灌溉量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生产的影响[A];做强做优热带高效农业 服务热区乡村振兴——2018年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11 牟芝兰;;种植方式与种植密度对大力士高粱的影响[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12 李香菊;王贵启;吕德滋;;小麦不同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对杂草生长的控制作用研究[A];面向21世纪中国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第六次全国杂草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3 韩勇;衡丽;花明明;王俊;许映飞;顾超;陈源;张祥;陈德华;;种植方式对盐碱地棉花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的影响[A];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4 刘淑珍;;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A];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15 陈松;徐春梅;王丹英;褚光;燕金香;章秀福;;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季节间差异[A];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16 黄化刚;肖谋良;梁士楚;张龙;肖和友;代园凤;申燕;苏以荣;陈香碧;;喀斯特山区有机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烟田土壤微生物特性[A];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农业主题[C];2016年
17 陈雷;范小玉;李可;吴继华;贺群岭;张枫叶;刘卫星;;不同种植方式对夏花生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C];2018年
18 胡水秀;张坤;袁丽娟;;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A];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9 周可金;吕孝林;肖文娜;唐校强;;免耕栽培的播期与密度对油菜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0 谭秀山;刘建栋;叶宝兴;毕建杰;;“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玉米冠层光截获的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杰;不同种植方式水稻群体生产力与生态生理特征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2 张艳;沟垄集雨种植方式下施肥梯度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3 周昌明;地膜覆盖及种植方式对土壤水氮利用及夏玉米生长、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刘铁东;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董浩;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作物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周勋波;不同种植方式的农田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金海燕;高密度及种植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和秸秆饲用品质的影响[D];天津农学院;2018年
2 谷景龙;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性状、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3 陈传信;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田间微环境及大豆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17年
4 赛吉日呼;牧草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年
5 田思惠;种植方式和施肥对有机牧草生产特性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9年
6 姚静;不同种植方式下晚稻冠层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理参数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7 沈铉智;白马湖农场不同种植方式对粳稻产量品质及生长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8年
8 钟雯雯;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9 乔俊芳;不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耗水特点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10 吕晓飞;不均衡种植方式对谷子光合特征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11 刘丽华;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稻田水稻的生态环境效益[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12 许婷;不同种植方式及肥料处理对春小麦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参数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13 侯连涛;冬小麦不同覆盖物与种植方式的节水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14 郭聪聪;种植方式与施肥措施对机收粒夏玉米生育后期茎秆倒伏的影响[D];河北北方学院;2020年
15 王国云;种植方式和灌溉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16 王俊学;旱地稀穴密株种植方式及其补灌水技术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17 陶冶;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18 杨洋;不同种植方式铁皮石斛品质对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19 吴巍;灌溉与种植方式对冬小麦和夏玉米耗水规律及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20 郑沙沙;冬小麦抗旱节水品种筛选及种植方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2 湖北省孝感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余宏章;选择对路品种 改革种植方式[N];农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谭立云;因地制宜按种植方式选择水稻品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顾磊;江苏好大米助推品种和种植方式转型[N];江苏农业科技报;2020年
5 本版编辑 自治区农机推广总站 自治区农机局科教处 毕惠英 喀什地区农机局 买合苏木 塔城地区农机推广站 贾朝阳 辛岩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石书兵 自治区农牧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沙得尔·木沙 阿勒泰市农机局 曾庆芬 马俊贵;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一场种植方式的革命[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6 本报记者 薛倩;立体种植方式展会抢风头[N];中国花卉报;2013年
7 向阳;绿肥的种植方式[N];农资导报;2018年
8 记者 杨峰 何娜;马铃薯稻草地膜双覆盖种植方式在我市试验成功[N];汉中日报;2015年
9 本报记者 顾磊;油菜高产种植方式因地制宜推广[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2年
10 余宏章;杂交棉花获高产 种植方式冬季改[N];湖南科技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