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针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难以控制的问题,采用Kastner等相关理论,研究了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揭示了其变形难以控制的力学本质,提出了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新的支护理念。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主要来自于两部分:1巷道周边浅部破碎围岩的扩容与剪胀等非连续性变形;2高应力致使巷道围岩产生的以塑性变形为主的连续性变形。研究表明:目前的支护水平对巷道围岩的连续性变形影响十分有限,总是存在一部分变形量无法控制,即深部巷道围岩存在"给定变形"。为实现巷道围岩稳定控制,降低支护成本,巷道围岩支护理念应由变形控制向稳定控制转变,确保巷道围岩均匀、协调变形,消除冒顶与片帮等不安全隐患,增强巷道围岩整体性与稳定性。因此,对于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可在巷道掘进时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以容纳围岩部分"给定变形",支护结构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变形能力,又能持续提供较高的支护阻力,以维持巷道围岩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保障巷道围岩的均匀、协调变形。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考虑预留变形并采用"可接长锚杆+刚性长螺纹钢锚杆+锚网+W钢带+喷射混凝土"综合控制技术为主,并辅以可接长锚杆强化顶板支护方案可较好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保障了巷道服务期间的安全使用。
|
|
|
|
1 |
潘建平,饶运章,徐水太;Back-propagation Network在巷道围岩稳定性识别中的应用[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2 |
张里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3 |
李彦斌;杨永康;苏学贵;;埋深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
4 |
杨更社;;矿山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判断准则[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90年01期 |
5 |
韦世贵;;矿山巷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8期 |
6 |
宋宏伟,梁士杰;建井巷道围岩稳定性预测方法探讨[J];建井技术;1990年05期 |
7 |
蒋金平,汤雷;应用综合评判法评价巷道围岩稳定性[J];徐煤科技;1995年04期 |
8 |
刘会林;朱明;张爱霞;;应用神经网络方法评定巷道围岩稳定性[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4期 |
9 |
杨更社;巷道围岩稳定性的数值分析[J];河北煤炭;1988年04期 |
10 |
邹喜正,吕家立,万德营;徐州矿区缓倾斜、倾斜煤层向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方案的研究[J];江苏煤炭;1989年03期 |
11 |
孙亚玲,刘沛林,谷拴成,王洪臣;利用模糊综合评判评价巷道围岩稳定性[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
12 |
剑万禧;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判据及岩石分类[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1期 |
13 |
陈晓祥;韦四江;;初始地应力场对煤矿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矿冶工程;2008年06期 |
14 |
廖巍,徐海清,刘贵应;岩体结构面组合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4年02期 |
15 |
姚颖康;周传波;郭廖武;尹小鹏;;龙洞-74m水平采矿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年01期 |
16 |
于双忠,彭向峰,张向宏;煤矿巷道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分类方案[J];矿山压力;1987年02期 |
17 |
张玉祥;巷道围岩稳定性识别模糊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3期 |
18 |
牛少卿;杨双锁;李义;;基于岩体强度理论的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级[J];金属矿山;2013年12期 |
19 |
孟彤;综采放顶煤巷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12期 |
20 |
黄静;;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2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