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煤阶煤的微生物增透效果和机理分析
【摘要】:为研究不同煤阶煤的微生物增透效果及其机理,采集不同煤样进行生物甲烷模拟实验,并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压汞仪、FTIR和XRD进行测试,对比分析煤在生物甲烷代谢前后的表面孔裂隙、孔隙结构、官能团和微晶结构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甲烷代谢后煤光片的表面裂隙数量、长度和宽度增加;煤样孔容显著增加,孔隙连通性增强,孔隙结构得以改善,而孔比表面积降低;煤的含氧官能团增多,芳香环部分被打开,并在断裂处引入羟基,其含量也相应增加;芳香核层间距d002增加,芳香层数Nc、堆砌度Lc和延展度La相应减小。微生物不仅能利用煤作为碳源代谢产生甲烷以增加煤层气资源量,还可以改善煤的孔隙结构,有利于提高储层渗透性,同时降低了煤的比表面积,从而有利于煤层气解吸。
|
|
|
|
1 |
孟巧荣;赵阳升;胡耀青;冯增朝;于艳梅;;焦煤孔隙结构形态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3期 |
2 |
汪伟英;原油组分、孔隙结构对自吸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年06期 |
3 |
马新仿,张士诚,郎兆新;用分段回归方法计算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4 |
张旭阳;杨青;侯文峰;岳小军;周琦;;不同孔隙结构砂砾岩储层水驱油效率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
5 |
赵爱红,廖毅,唐修义;煤的孔隙结构分形定量研究[J];煤炭学报;1998年04期 |
6 |
江东,王建华,郑世书;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测试、解算与意义[J];科技通报;1999年06期 |
7 |
王文峰,徐磊,傅雪海;应用分形理论研究煤孔隙结构[J];中国煤田地质;2002年02期 |
8 |
贺承祖;对马新仿等《用分形方法研究水驱前后岩石的孔隙结构》一文的置疑[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1期 |
9 |
曾文冲;;孔隙结构指数m的物理意义及其表达式[J];测井技术;1979年05期 |
10 |
陈程,孙义梅;砂岩孔隙结构分维及其应用[J];沉积学报;1996年04期 |
11 |
马新仿,张士诚,郎兆新;用分形理论研究孔隙结构的对数正态分布[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4期 |
12 |
李瑞,向运川,杨光惠,曹延旭;孔隙结构指数在鄂尔多斯中部气田气水识别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13 |
李大勇;臧士宾;任晓娟;惠会娟;王航;缪飞飞;;用分形理论研究低渗储层孔隙结构[J];辽宁化工;2010年07期 |
14 |
陈立官,王柏钧,李鸿智;结构优度——估价储油层孔隙结构的首要参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0年01期 |
15 |
李中锋;何顺利;杨文新;;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描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6 |
覃豪;李洪娟;张超谟;;基于孔隙结构的酸性火山岩含气饱和度计算方法[J];测井技术;2013年03期 |
17 |
孙义梅,陈程;砂岩孔隙结构分数维的成因意义及应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18 |
杨振华;岩样孔隙汞渗入量超声法精密测定[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19 |
毛志强,高楚桥;孔隙结构与含油岩石电阻率性质理论模拟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2期 |
20 |
胡勇;朱华银;姜文利;杨小芳;付大其;;低渗气藏岩心孔隙结构与气水流动规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