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我国短季棉50年产量育种成效研究与评价

喻树迅  
【摘要】:对198份短季棉材料的系谱分析和短季棉品种的基因型值分析表明:①20世纪90年代品种皮棉单产比50年代增产50.29%,比60年代增产51.44%,比70年代增产26.6%、比80年代增产20.8%。②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以衣分和铃重提高为主要增产模式,提高枯黄萎病抗性也是重要增产因素。③育种技术从50年代系统选育到杂交、复交、多父本混交、辐射育种、空间技术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对品种提高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采用生化遗传育种解决短季棉早熟早衰,选育早熟不早衰、青枝绿叶吐白絮的早熟、优质、多抗短季棉品种行之有效。④中棉所系列品种和辽棉系列品种育种技术路线不同,辽棉以缩短棉花前期营养生长,提高早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绍华,蒋国柱;短季棉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生理特异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7年03期
2 喻树迅,黄祯茂;我国短季棉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棉花;1989年02期
3 吴旻;短季棉新品种——鄂棉13号[J];湖北农业科学;1990年03期
4 赵振福;赵彩霞;张进学;侯乐新;;大麦与短季棉两熟栽培效益好[J];大麦与谷类科学;1990年02期
5 王育林,邵启凤;短季棉连作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1991年04期
6 崔世友,韩世杰;国外短季棉遗传育种[J];世界农业;1992年03期
7 承泓良,喻树迅;试论我国短季棉的发展前景及其技术对策[J];中国棉花;1994年04期
8 刘士信,郑广生,刘宇,刘晓峰,贺桂仁;河南省热量与短季棉熟性分析[J];中国棉花;1994年05期
9 王信达;发展短季棉已势在必行[J];北京农业;1994年02期
10 赵伟杰,钟应山,陈金书;谈谈短季棉的好处与栽培技术[J];江西棉花;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显民;徐楚年;;温度和光照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及其数学模型[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2 杜建;冀炜;贾涛;安成立;王俊峰;夏志明;邢宏宜;张永科;王小梅;;陕西短季棉生态栽培技术措施的研究[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范术丽;张存信;;粮棉立体种植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推广短季棉夏播栽培[A];全国立体农业与庭院经济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王振宇;杨修身;马奇祥;李铁桩;邵明团;;河南省短季杂交棉区域试验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宋美珍;喻树迅;范术丽;原日红;黄祯茂;;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性状的遗传分析[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范术丽;喻树迅;宋美珍;;短季棉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及早熟性QTLs定位[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喻树迅;宋美珍;范术丽;原日红;黄祯茂;;早熟不早衰短季棉的生化遗传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王清连;鲁玉贞;职明星;胡佩实;;百棉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宋美珍;喻树迅;范术丽;原日红;黄祯茂;;早熟不早衰短季棉品种的主要性状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王清连;鲁玉贞;师海荣;;棉花新品种百棉3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喻树迅;我国短季棉遗传改良成效评价及其早熟不早衰的生化遗传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范术丽;短季棉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及其QTLs定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3 沈法富;短季棉衰老的激素变化及衰老相关基因的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4 宋美珍;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遗传机制及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5 胡根海;棉花Cu/Zn-SO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美珍;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机制及遗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2 张海清;中国棉花产区比较优势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3 陈全求;短季棉抗氧化酶和蔗糖相关酶生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葛玉红;“中棉35、36”有望成为南北疆主栽品种[N];兵团日报(汉);2000年
2 本报记者 蒋建科;喻树迅:呕心沥血育良种[N];人民日报;2002年
3 朱改芹;中国农科院新法育种让短季棉质更优[N];农民日报;2004年
4 王盛华;科研成就实力[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5 记者 林东升;抓好棉花生产中后期管理[N];农民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中华;万亩棉田绽新花[N];安阳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苏建军;一粒种子的全球意义[N];中国妇女报;2006年
8 记者 方尚俊 通讯员 王俊霞 杨荣荟 张志民;成安麦棉双直播双丰收[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9 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翟学军;对当前棉花生产的分析及建议[N];河北科技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玉芹;抗虫短季棉定苗要“去壮留弱”[N];河北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