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集团煤矸石山立地分异与植被结构优化配置效应研究
【摘要】:通过对潞安集团煤矸石山立地进行调查,对不同类型区域的植物配置采用对位配置技术,建立配置模式;并通过对植被恢复后各配置模式下土壤效应的研究,建立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旨在为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提供一种稳定的、高效的恢复技术,从而提高矿区植被恢复的稳定性,减少对环境治理的重复投资。
|
|
|
|
1 |
张光灿,刘霞,王燕;煤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风化矸石山植被生长及土壤水文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S1期 |
2 |
周厚诚,任海,彭少麟;广东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动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3期 |
3 |
赵敏慧;杨礼攀;;基于现状植物群落特征的东大河磷矿区植被恢复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
4 |
刘颖华;陈秀梅;李佳;;层次分析法在采矿塌陷区植物组合优化模式选择上的应用[J];园林科技;2008年02期 |
5 |
周斌;杨红梅;胡顺军;熊黑钢;;河水漫溢对塔里木河下游土壤及植被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10年03期 |
6 |
张淑莲,张锋,陈志杰,王琦;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7期 |
7 |
王世强,方小宏;石灰炉渣废弃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和治理对策[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8 |
李霞;侯平;董新光;朱小虎;;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植被阶段恢复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5年12期 |
9 |
杜自亮;;元江干热河谷山地植被类型调查与恢复措施[J];云南环境科学;2005年S1期 |
10 |
;长江大学有望破解库区消涨带植被恢复难题[J];园林科技;2007年02期 |
11 |
彭道黎;滑永春;;北京延庆县植被恢复动态遥感监测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12 |
赵琳;郎南军;郑科;郭玉红;张立新;江期川;温绍龙;郭永清;;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的特征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09年03期 |
13 |
袁维风;徐德聪;;丛枝菌根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
14 |
马剑敏,严国安,李益健,张甲耀;东湖围隔(栏)中的植被恢复对水中氮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1年04期 |
15 |
陈振金,郑大增,陈轶;煤矸石山无土植被恢复技术[J];福建环境;2001年01期 |
16 |
严岳鸿,陈红锋,黎昌汉,黄忠良,邢福武;湖南省石门县高砷地区的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兼论高砷地区环境污染的植被恢复(英文)[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7 |
李雪华;韩士杰;蒋德明;李晓兰;;科尔沁沙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特征及固沙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18 |
闵红;和文祥;李晓明;刘国斌;杨祥;;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演变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3期 |
19 |
佟艳;;焦作北山植被恢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
20 |
穆彪;杨立美;张莉;;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的群落演替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