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杨树生物量建模和生产力分析
【摘要】:【目的】建立人工杨树生物量模型,分析生产力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为提升我国森林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在全国15个省(区、市)采集的450株人工杨树样木实测地上生物量和147株地下生物量数据,综合利用哑变量建模方法和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一元和二元立木生物量联立方程组;基于样木胸径、树高和年龄的成对数据,建立与气候因子相关的单木生长模型。根据胸径和树高单木生长模型及二元立木生物量方程,分析气候因子对人工杨树单木生产力的影响。利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人工杨树林样地调查数据,计算每个样地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建立人工杨树林生产力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模型,进一步验证气候因子对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建立的一元和二元人工杨树地上生物量方程,确定系数(R~2)在090以上,平均预估误差(MPE)在5%以内;地下生物量方程的R~2在083以上,MPE在10%以内;含气候因子的胸径和树高单木生长模型,R~2均在070以上,MPE分别在5%和3%以内。人工杨树的胸径、树高生长均与年均气温显著相关,林木年龄为20年,年均气温20℃时的胸径、树高和总生物量分别是年均气温0℃时的24、24和95倍。连清样地数据验证结果表明,年均气温提高10℃,人工杨树林的平均生产力可以提高25 t·hm~(-2)a~(-1);年均气温20℃时的人工杨树林,其平均生产力达到年均气温0℃时的7倍以上,与所建单木生长模型的可比推算结果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人工杨树立木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方程及其相容的生物量转换因子和根茎比模型,达到相关技术规定的预估精度要求,可以推广应用;温度是影响人工杨树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年均气温升高,人工杨树生产力也相应提高。
|
|
|
|
1 |
杨磊;张洪霞;;转基因耐盐杨树的培育[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
2 |
李驹;阵维玥;;从细胞筛选产生耐盐杨树[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
3 |
陈英;黄敏仁;诸葛强;王明庥;;转双价抗病基因杨树的获得[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
4 |
苏晓华;;我国杨树育种发展策略[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
5 |
方肖晨;张光灿;;不同氮素水平对杨树光合生产力的影响[A];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年 |
6 |
黄范全;李青春;邓元会;陈晓妹;郭志英;;洞庭湖区杨树有害生物及天敌昆虫普查[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
7 |
刘玉喜;陆志华;詹亚光;李莉;齐立志;张培果;;杨树花粉植株变异及利用[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
8 |
尹新明;杜孟芳;周州;张宏亮;郭征;;抗虫目的基因及抗虫杨树的研究概况[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七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
9 |
杨鹏;陈金林;章杰明;汪宏林;毛华银;;杨树专用肥与尿素等量施用对杨树增长效果的对比研究[A];全国第11届磷复(混)肥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资料集[C];2006年 |
10 |
韩一凡;;杨树抗虫育种策略[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