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凋落物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响应

李振华  于澎涛  王彦辉  李志勇  王轶浩  杜阿朋  
【摘要】:在重庆酸雨区铁山坪进行定位样地监测,调查受害马尾松纯林2009年生长季(3—11月份)凋落物数量和组成的月变化特征,并与气象和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季凋落物总量为4704.27kg.hm-2,其中,松针和松枝是主要组分,各占调查物总量的53.68%和25.69%,松花、树皮、松果和其他组分各占8.29%,5.12%,1.71%和5.51%;受害林分的凋落高峰较健康林分出现的早;其月凋落总量受当月风速(P0.05)及前月40cm以上土层含水量的显著影响(P0.01);凋落量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存在1个月的时间滞后;凋落物中的松针、松枝的凋落量随表层土壤含水量减少而增加,松针响应最敏感,松枝在土壤含水量降到一定程度后才显著增加;松花、松果的凋落分别受风速(P0.01)和降水的显著影响(P0.05),而树皮凋落则受气温、降水和蒸发的综合影响(P0.05)。总体来看,酸雨区受害森林细根减少,特别是深层细根减少,导致抵抗土壤干旱能力下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煜;洪伟;吴承祯;杨细明;陈灿;;木荷马尾松群落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年变化格局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2 张庆费,徐绒娣;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的凋落物现存量[J];生态学杂志;1999年02期
3 尹毅,林鹏;广西英罗湾红海榄群落凋落物研究[J];广西植物;1992年04期
4 郑文教,邵成,王良睦,林鹏;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凋落物营养元素动态[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5年04期
5 李志安,林永标,彭少麟;华南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其转移[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3期
6 莫江明,布朗,孔国辉,兰娜玛丽尼,张佑昌;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分解及其营养动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6年06期
7 郑逢中,林鹏,卢昌义,郑文教;福建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凋落物年际动态及其能流量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8年02期
8 陈立新,陈祥伟,段文标;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与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8年06期
9 林鹏,邵成;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凋落物能流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6期
10 张庆费,宋永昌,吴化前,由文辉;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凋落物数量及分解动态[J];植物生态学报;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季槐;沈海亮;杜茜;雷茜;;甘草生产与土壤水分关系模型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黄志霖;陈利顶;;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郑明焕;石铁源;;旱育苗与水床苗生理特征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4 王海英;;浅析石家庄市酸雨状况[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姚树然;王西平;李春强;魏瑞江;;河北省冬麦区土壤水分监测预测系统及其应用[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刘晋生;党文升;;东营市酸雨统计特征分析及气象条件与酸雨的关系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叶彩华;米季德;陈璐;海玉龙;郭文利;;土壤水分自动遥测系统及其应用前景[A];首届气象仪器与观测技术交流和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8 王新;;农气报表土壤水分记录审核软件[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师丽魁;;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凯;吕永清;王润元;司建华;;民勤绿洲荒漠带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晓萍;模拟酸雨对6种城市绿化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孟赫;酸雨对叶类蔬菜影响的“剂量—损失”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姜娜;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生态需水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蔡一霞;土壤水分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D];扬州大学;2004年
5 张卫华;雨水就地利用及蓄水农用保障性机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建明;基于ERS散射计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壤水分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7 赵培培;黄土高原小流域典型坝地土壤水分和泥沙空间分布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8 佘冬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9 佘冬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10 宰松梅;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养分运移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美娟;模拟酸雨对浙江省3种重要树种幼苗生长与光合生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2 赵栋;模拟酸雨对山茶花和茶梅影响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栋;模拟酸雨对山茶花和茶梅影响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陈睿;模拟酸雨对鸢尾属两种地被植物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佳;模拟酸雨对4种浙江省常见阔叶和针叶树种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张自斌;模拟酸雨对乐东拟单性木兰部分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白天路;基于遥感和地面实测水分数据的小流域土壤水分模拟[D];西北大学;2010年
8 冯丽丽;低硫氮比酸雨对亚热带5种典型树种幼苗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智勇;模拟酸雨对6种城市绿化植物幼苗叶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雷波;重庆农用寻呼产品更新设计的系统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晓红;摘除“重酸雨区”帽子[N];珠海特区报;2009年
2 ;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N];农民日报;2000年
3 张芳 仲维健;江苏启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班胜林;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通讯员 薛龙琴 师丽魁 陈海波;河南土壤水分监测仪通过验收[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面积不变:酸雨区域占30%[N];科技日报;2001年
7 辜良昌;首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落户石渠[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8 张华 李航 林泽磊;我市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网初步形成[N];青岛日报;2011年
9 通讯员 林泽磊;青岛增建自动土壤水分站[N];中国气象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唐军;重庆西部地产横空出世[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