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初植密度对10年生水曲柳人工林生物量及根系的影响

田宇明  王庆成  
【摘要】:采用标准地调查和树干解析的方法对帽儿山实验林场10年生不同初植密度[株行距1.0m×1.0m(N),1.5m×1.5m(I1),2m×2m(I2),3m×1.5m(W)]的水曲柳人工林生物量及根系生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林木单株生物量随初植密度减小而显著增加(P0.05)[与最大初植密度(N)相比较,中等初植密度I1,I2和最小初植密度W林分单株生物量分别增加30.3%,85.6%和146.7%],树干生物量比例随初植密度的减小而减小;2)不同初植密度水曲柳人工林林分单位面积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初植密度较小的I1,I2和W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N林分的84.8%,80.5%和60.5%;初植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结构也产生明显的影响;3)随初植密度的减小,水曲柳人工林单株林木根系的生物量增加[I1,I2和W密度林分单株根系生物量分别比N林分高出34.3%,83.2%,139.7%(P0.05)],总生物量逐渐减小[I1,I2和W密度林分根系总生物量分别为N密度林分的87.4%,79.4%和58.5%(P0.05)];4)初植密度对林木根系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有显著的影响,随初植密度的减小,根的水平分布范围显著增大,林木主根深度有变浅的趋势。综合考虑林分生物量累积、干材生物量分配、林木根系分布特征,水曲柳人工林造林时,应采取适当高的初植密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玉军 ,陈霖生;人工林经济轮伐期及初植密度的影响因子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1993年05期
2 刘笑平;;蒙古栎人工幼林密度效应分析[J];吉林林业科技;2005年06期
3 陈广胜,郭明辉,黄冶;不同初植密度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郭明辉;陈广胜;王金满;赵西平;;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英文)[J];林业研究(英文版);2006年02期
5 赵经周,张铁军,刘宝林,王振江,王忠华,李英杰,蔡德林;山区杨树人工林树干病害综合防治的研究[J];林业科技;1992年01期
6 呼格吉勒图;宝音陶格涛;王银花;肖平;;海拉尔西山30a生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调查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年02期
7 马蔷;;人工林栽培最优密度决策经济分析[J];林业经济;1994年03期
8 余美惠;;沿海山地柳杉人工林生物量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9 郭文福;蔡道雄;贾宏炎;李运兴;卢志芳;;米老排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10 孟梦;李江;李莲芳;刘永刚;陈宏伟;冯弦;;思茅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分解状况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1年02期
11 朱磊;王庆成;;不同类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龄期的木材产量评估[J];西部林业科学;2006年03期
12 丁建国;张华;张凌宏;王国晖;;黧蒴栲人工林生长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林研究;2007年03期
13 查朝生;;营林措施对杨树人工林木材性质的影响[J];林业实用技术;2008年01期
14 苏素霞;;福建三明木荚红豆树人工林生长与生物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5 熊平波;;初植密度和间伐强度对杉木木材性质的影响[J];林业科学;1987年01期
16 朱俊;杨萍;毛红;;杉木种子园初植密度初报[J];林业实用技术;2009年04期
17 李晓储;苏南低山丘陵杉木初植密度效应初探[J];江苏林业科技;1984年02期
18 马兴洲;;辽西干旱地区刺槐造林密度阶段调查报告[J];辽宁林业科技;1980年05期
19 肖体纯;韩礼勇;莫开林;;杉木不同初植密度和经营方法对林分生长及效益的影响试验[J];四川林业科技;2010年04期
20 ;原始林区加速培育林木的展望[J];四川林业科技;197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年友;全永寿;李玲;冯骏;王顺安;;北亚热带亚高山区日本落叶松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危害成因调查与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2 杨年友;全永寿;李玲;冯骏;王顺安;;北亚热带亚高山区日本落叶松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危害成因调查与分析[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克勤;;人工林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杨斌;陈宏伟;;山桂花人工林生长过程[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5 梁启英;瞿超;;提高人工林质量 促碳汇林业发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杨玉盛;陈光水;高人;;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净生产力[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7 魏润鹏;;多样性:中国人工林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问题[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8 吕晓波;;谈谈“天保”实施后人工林抚育间伐的必要性[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9 王俊波;马安平;王得祥;吕婧娴;;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与健康经营途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王俊波;马安平;王得祥;吕婧娴;;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与健康经营途径探讨[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雄;闽西北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2 辛颖;阿什河上游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小流域水文生态效益对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于宁楼;九龙山不同森林类型立地长期生产力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4 白静;油松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与林分结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5 吴延熊;云南热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肖洋;北京山区森林植被对非点源污染的生态调控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贺姗姗;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林分结构与生长模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张社奇;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9 杨新兵;华北土石山区典型人工林优势树种及群落耗水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曲红;晋西黄土高原人工林营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成立;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特征及其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2 管伟;北京延庆县上辛庄小流域人工林水文特征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3 杜娟;西安地区人工林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干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智;季胺铜防腐剂处理和热处理后人工林杉木的耐腐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5 陈军;杨树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周丽娜;人工林下太阳辐射特征及其对人参生长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咏祀;恩施州马尾松人工林地位指数表的编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于秀勇;杉木人工林单木生长模型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9 徐伟强;东南沿海木麻黄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生态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洪滔;千年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韩志金 实习生 孙英华;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N];市场报;2005年
2 任江;新疆商品材九成来自人工林[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3 复旦大学 李莹;纸业人工林造福云南贫困山区[N];消费日报;2006年
4 张叶;人工林将填补我国木材供需缺口[N];科技日报;2005年
5 盛炜彤 作者为中国林业科技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我国人工林如何可持续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丽艳;人工林接近自然原始状态[N];青岛日报;2010年
7 郝劲飞记者 姚建平;泰来 百万亩人工林“染绿”沙地[N];黑龙江日报;2008年
8 记者 刘枫 特约记者 周扬;且末20万亩人工林绿锁“沙龙”[N];新疆日报(汉);2003年
9 本报记者 邢宝玉;绿染戈壁今胜昔[N];哈密报(汉);2009年
10 记者 姜军;六家子村:均山又均利 村民双受益[N];抚顺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