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不眠的前夜

刘巍  
【摘要】: <正> "5·12"地震发生前夜,已退休的中国地震局研究员钱复业、赵玉林夫妇吵了一夜,HRT波出现了异常钱复业哭了2008年5月11日晚,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7号院地震局家属楼。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钱复业、赵玉林夫妇一夜未眠。安放于他们陋室中的电脑,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准实时监控到千里之外的四川红格地震台HRT波仪出现了临震异常。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巍;;周恩来面对面交代的任务[J];瞭望;2010年12期
2 刘巍;;他们与大地震擦肩而过[J];瞭望;2010年12期
3 刘巍;;地震设防之忧[J];瞭望;2010年37期
4 方舟子;;地质专家不应该当赌徒预测地震[J];神州;2010年06期
5 刘巍;;地震预报的未来[J];瞭望;2010年12期
6 刘巍;;“震前,确实有不同的意见”[J];瞭望;2010年12期
7 ;“中国地震电磁卫星系统”如何预警?[J];黄金时代;2008年08期
8 ;中国地震局公布北京上海等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J];旅游时代;2011年04期
9 Thomas HJordan;Lucile MJones;左玉玲;;对“关于“可操作性地震预报: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几点思考”的另一种见解”的答复[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8期
10 ;地震带来的启示[J];新疆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11 李荣;韦晓;;上海:监测、预防、避险“三结合”[J];瞭望;2010年36期
12 ;新型地震仪灵敏度千亿分之一[J];黄金时代;2009年01期
13 张淼淼;;密织我国地震监视台网[J];瞭望;2010年16期
14 卢演俦;陈杰;尹功明;王萍;;丁国瑜院士科研工作业绩简介[J];地震地质;2011年02期
15 ;地震知识百问百答[J];旅游时代;2011年04期
16 ;专家称科学尚无法解释地球疑进入强震活跃期[J];西南民兵;2010年04期
17 ;地震知识“乘”公交 防震减灾入人心[J];防灾博览;2011年03期
18 梁凯利;王峰;;日本东海大地震预测预报百年沉浮[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6期
19 Richard A Kerr;左玉玲;;预测地震的“水晶球”大都云雾重重[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7期
20 孙天任;;从3·11日本外海地震说起[J];生物进化;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耀霖;刘杰;张国民;;中国地震预报评估:靠科学,还是靠运气?[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大会嘉宾——(政府领导介绍)[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3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预报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A];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预报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4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做贡献[A];学习贯彻中办发[2005]9号文件交流经验汇编[C];2006年
5 高建国;聂高众;;中国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的整体化[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6 刘万琴;赵明;郑治真;;公里尺度地震预报实验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林命周;;地震预报和地域经济[A];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预报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8 池顺良;;深井宽频钻孔应变地震仪与高频地震学——地震预测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实现地震预报的希望[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9 劳王枢;;关于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思考[A];地震软科学研究交流与研讨论文选编(一)[C];2007年
10 谢华章;;关于“十一·五”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的几点思考[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化然;断裂相互作用和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2 邱泽华;钻孔应力—应变观测与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3 余怀忠;地震前兆物理模型与地震预测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4 朱爱斓;川西地区主干活动断裂间震期滑动习性与运动状态的地震学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5 万永革;地震物理过程模型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6 张晓志;近场SH波动数值模拟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2年
7 王庆良;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8 徐国林;巨型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9 王东明;地震灾场模拟及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10 焦明若;孕震过程的数学物理模拟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尾波衰减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2 龚文婧;我国地震灾害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钟美娇;卫星热红外和微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4 周新博;灰色生成研究及其在地震综合预测中的应用[D];天津理工大学;2008年
5 胡永钧;中国大陆地球物理场的阶段性变化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6 张辉;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7 王峻;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8 吴永加;强震前态矢量异常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9 韩晓明;地壳介质破裂的尺度理论在研究甘肃近期几次中强地震地震学前兆特征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10 李风雷;唐山地震救援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洪宇;地震,我们该如何面对[N];辽宁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肖明;香山紧急会议:汶川8级地震研判[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杨健余建斌;安宁的力量在震动中凝聚[N];人民日报;2007年
4 赵竹青;中国地震局谈汶川地震[N];四川科技报;2008年
5 本版编辑隋笑飞 廖翊;动物异常是否与地震有联系,尚无法判断[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本报记者 高慧丽 李晓明;灾害性地震预报已成可能[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7 柯宗;人类何时能准确预测地震[N];工人日报;2008年
8 索寒雪;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N];中国经营报;2006年
9 李晓明;汶川地震大灾难祸起龙门山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10 马晖王露 刘中元;地震预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