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景园;镁原子Rydberg态碰撞诱导的过程[J];量子电子学报;1986年04期 |
2 |
方达渭,钟建伟;Yb原子Rydberg态寿命的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8年S1期 |
3 |
唐建志,许祥源,黄雯,赵文正;Ru原子Rydberg态的能级结构[J];物理学报;1990年10期 |
4 |
张立敏,陈军,徐海峰,戴静华,刘世林,陈从香,马兴孝;243—263nm S原子Rydberg态的(2+1)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J];物理学报;1999年07期 |
5 |
贺黎明,杨樾,张震;Na原子Rydberg态能级寿命的计算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6 |
刘大江;光受激发射器与测距[J];测绘通报;1964年02期 |
7 |
王敬伯;双共振方法及其应用[J];发光学报;1980年02期 |
8 |
W.H.Fonger;多声子跃迁的Franck-Condon因子(英文)[J];发光学报;1985年04期 |
9 |
郭长志,黄永箴;能带结构对InGaAsP半导体光增益谱的影响[J];半导体学报;1987年01期 |
10 |
成元发,邝安祥;SBN晶体吸收特性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
11 |
傅广生,E.Hontzopoulos,C.Fotakis;Cl_2分子Rydberg态及混合Rydberg-价态多光子光谱[J];物理学报;1992年03期 |
12 |
黄钢明;电子在Si原子势场中跃迁吸收截面的计算[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13 |
潘小龙,唐超群,夏正才;钇掺杂ZrO_2中电导与氧空位跃迁的关系[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14 |
朱玉英,娄平;t′次近邻跃迁对角分析光电子谱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5 |
何丽影;;完善和发展体育QQ群新型人际交往空间平台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8年12期 |
16 |
程新路,李孝昌;BeⅡ,MgⅡ Rydberg系跃迁特性和极化特性的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0年S1期 |
17 |
戴长建;Mg 3sns 1~S_0 Rydberg态的能级和寿命[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5年S1期 |
18 |
曾宪堂,李景文,江历阳,杜树斌,胡爱东,王友德,刘惠萍,马新文;类C和类B的S离子跃迁谱线[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8年S1期 |
19 |
秦文杰;戴长建;赵洪英;肖颖;;利用自电离探测技术研究Sm原子Rydberg态光谱[J];物理学报;2009年01期 |
20 |
刘鸿,陈暧球,李白文;Rydberg态Na原子与稀有气体热碰撞的l-混合截面的计算[J];物理学报;1991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