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V3支术后疼痛复发的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叉神经V3支术后疼痛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9月接受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V3支下颌神经疼痛患者123例,男50例,女73例,年龄34~94岁,ASAⅠ或Ⅱ级。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RS)评价复发情况,以NRS较术前基线下降≥50%作为未复发的标准,以术后1年为观察点,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有无合并症、有无既往手术史、术前疼痛分级和病程等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20的变量,采用双向逐步回归法进一步筛选对结局有重要贡献的变量,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对模型区分度进行评价以及采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并采用Brier得分量化校准度评估,绘制列线图预测个体复发风险。结果 术后1年复发17例(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和病程是术后1年复发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6.843, 95%CI 1.425~32.854,P=0.016)和病程≥5年(OR=4.002, 95%CI 1.265~12.661,P=0.018)是影响术后1年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球囊压迫术(OR=0.195, 95%CI 0.038~0.991,P=0.049)是术后1年复发率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年龄≥65岁、病程≥5年发生三叉神经V3支术后疼痛复发的风险相对更大,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术式的优缺点,应该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
|
|
|
1 |
邱著文;郑德春;林建业;;三叉神经高位切断撕脱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13期 |
2 |
蒋秋华,何春明,张旭忠,杨瑞金,汤涛,吴若秋,孙业忠;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3 |
韩雪松,王旭,钱敏;三叉神经高位截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体会[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4 |
聂超然;李京生;高鑫;王天龙;;七氟烷对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心脏反射的影响[J];北京医学;2022年03期 |
5 |
乔建勇,国栋才;应用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J];疼痛学杂志;1994年02期 |
6 |
叶远良;陈慈;黄绍明;蓝天才;罗毅;;三叉神经进/出脑干区域的解剖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年17期 |
7 |
胡柳生;廖万东;曾慧憬;罗秀英;;依托咪酯联合舒芬太尼在三叉神经射频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32期 |
8 |
陈沛;裴青娴;谭愿;;三叉神经运动分支移植在面瘫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2年03期 |
9 |
齐明;纪荣明;董吉荣;王玉海;胡旭;;三叉神经脑池段在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杂志;2019年05期 |
10 |
郭宏川;郭海涛;宋刚;鲍遇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05期 |
11 |
张涛;邢梦杨;陈伟;徐军;徐文虎;李泽福;;3D打印导航面具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20年02期 |
12 |
黄仁辉,何平卓,张玉樑;三叉神经第一支疼痛的射频治疗[J];广东医学;1987年01期 |
13 |
成振林;周勤仁;康东;蔺俭;王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20年07期 |
14 |
张涛;高宝山;邓东风;段云平;常庆勇;张继志;曲凯;王木春;;三叉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学及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
15 |
徐慧君;武义鸣;李传夫;;脑底动脉和三叉神经关系的显微解剖[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年01期 |
16 |
葛建伟,李善泉,张晓华,熊文浩,万杰青,徐忠贤;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应用研究[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4年01期 |
17 |
齐培培;赵欣欣;;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17期 |
18 |
岳树源;赵林;雪亮;张建宁;杨树源;;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探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5期 |
19 |
马劲光,李龄;小脑桥脑角手术刺激三叉神经中枢引起心脏效应10例[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