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杏壳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乙烯性能
【摘要】:以杏壳活性炭(AC)为原料,系统地研究了改性剂(硝酸银、硝酸铜、双氧水-硝酸铜)、改性条件(AC粒度、浸渍时间、焙烧时间、焙烧温度)对改性活性炭吸附乙烯性能的影响。采用ESEM-EDS、FT-IR、XPS等手段对改性活性炭的结构、表面化学成分等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改性活性炭吸附乙烯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用15%双氧水先氧化预处理后再用2%硝酸铜作改性剂时活性炭改性效果最好;活性炭改性时,活性炭粒度、焙烧时间和焙烧温度对改性活性炭乙烯吸附性能的影响较大,而浸渍时间的影响较小。在15%双氧水氧化预处理、改性剂为2%硝酸铜、活性炭粒径0.38~0.83 mm、浸渍时间6 h、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4 h条件下制得改性活性炭(H_2O_2-Cu-AC)对乙烯的吸附量为0.163 g/g,比AC(0.069 g/g)提高了136.23%;H_2O_2-Cu-AC中活性组分铜能相对均匀地分散在活性炭的表面和孔隙内部,改性剂引起了活性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变化,比表面积由AC的1 047.50 m~2/g下降到1 012.65 m~2/g,总孔容积由AC的0.467 1 cm~3/g下降到0.434 7 cm~3/g,孔径向较宽方向分布,其中10 nm的孔径分布占比由58.16%下降到53.95%,10~20 nm的孔径分布占比由18.01%上升到19.10%,20 nm的孔径分布占比由23.83%上升到26.94%。其含氧官能团增加,C1、C3、C5降低,其中,C1峰面积占比由77.468%降低到76.827%,C3峰面积占比由6.684%降低到5.675%,C5峰面积占比由0.844%降低到0.749%;C2、C4增加,其中C2峰面积占比由13.514%增加到15.225%,C4峰面积占比由1.490%增加到1.524%。
|
|
|
|
1 |
邓丛静;马欢欢;周建斌;;改性杏壳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乙烯性能[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9年05期 |
2 |
张加延,何跃,李清泽,杜维春,盛隆厚,张铁英,代洪娟;我国杏壳活性炭的产销现状与应用前景[J];辽宁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3 |
齐高强;赵忠;马希汉;毛巧芝;;山杏壳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3年04期 |
4 |
樊亚娟;张双全;朱昆燕;;真空浸渍碳沉积法调变活性炭的孔径结构[J];辽宁化工;2008年11期 |
5 |
侯典浩;韩美钊;张丰雷;殷玉花;李晶;赵祯霞;甘飞翔;;改性蔗渣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
6 |
于娜娜;刘有智;祁贵生;王笃政;孙志斌;冯国琳;;烟气脱硫活性炭在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2年09期 |
7 |
崔莹;;活性炭表面吸附改性相关进展[J];农家参谋;2017年23期 |
8 |
纳宏波;许绿丝;李锦;;改性酚醛基活性炭泡沫的制备与表征[J];材料导报;2010年18期 |
9 |
马清亮;王艳华;宋雯;马建超;张长明;鲍卫仁;;树脂基活性炭球的制备及其二苯并噻吩吸附性能[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
10 |
王同华,朱英华,徐铭,赵秀琛;废植物炭制活性炭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1 |
郭楠楠;魏龙;李利民;;活性炭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改性研究[J];工业催化;2016年11期 |
12 |
褚学林;;如何选购优质活性炭[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年07期 |
13 |
董洁;吴边华;;浅谈活性炭的改性及其应用[J];煤质技术;2008年04期 |
14 |
许斌,李铁虎;中间相沥青的调制对纳米级微孔超高表面积活性炭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3年04期 |
15 |
余玮;日本特种活性炭综述[J];林产化工通讯;1994年03期 |
16 |
周姣红;曾霞文;孙忠刚;;树脂结合成型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J];甘肃科技;2017年12期 |
17 |
曹晓强;陆洪省;黄学敏;;微波辐照活性炭改性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6期 |
18 |
潘炘;庄晓伟;章江丽;陈顺伟;;竹活性炭碘吸附值对甲醛吸附性能影响的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