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冰冻圈工程学助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吴青柏  李志军  沈永平  
【摘要】:冰冻圈与气候变化、人类工程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冰冻圈变化及其引发的冰冻圈灾害使寒区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冰冻圈各要素对重大工程影响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冰川、积雪、海(河、湖)冰等主要以灾害方式影响重大工程的建设、安全运营和服役性。冻土作为工程构筑物的特殊地基土,冻融灾害和冻土热力学稳定性变化均会直接影响工程的稳定性。随着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冰冻圈各要素变化及其水文、生态环境、地表过程等变化均对重大工程产生显著的影响,需加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与环境因素变化之间关系研究,重大工程安全保障技术也需更加综合地考虑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气候和环境变化将成为未来冰冻圈区重大工程建设、安全运营和工程服役性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冰冻圈工程学带来机遇,而且也使其面临更大的挑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海洋和冰冻圈变化与影响最新认知专栏[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年02期
2 卓然;;还是放地球一条生路吧[J];科学24小时;2010年05期
3 邓茂芝;张洪广;毛炜峄;王英巍;;乌鲁木齐河流域普通民众对冰冻圈变化的感知及适应性对策选择[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年01期
4 朱艳玲;周立华;马永欢;孙希科;;我国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识别[J];冰川冻土;2009年03期
5 M.M.Q.米尔扎;常箭;;气候变化对水力发电的影响[J];水利水电快报;2009年02期
6 罗勇;秦大河;翟盘茂;马丽娟;周波涛;徐新武;;方兴未艾的冰冻圈科学分支学科――冰冻圈气候学[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04期
7 康世昌;黄杰;牟翠翠;张玉兰;徐建中;董志文;杜文涛;;冰冻圈化学:解密气候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指纹[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04期
8 本刊特约评论员;;新兴学科要重视内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04期
9 王继志,杨元琴;现代天气工程学[J];气象;2000年10期
10 ;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国际学术大会在兰州举行[J];地理学报;2008年01期
11 谢爱红;;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国际学术大会在兰州召开[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06期
12 谢自楚;冰冻圈科学的发展及其基础研究问题[J];地球科学信息;1988年04期
13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04期
14 ;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04期
15 秦大河;姚檀栋;丁永建;任贾文;;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04期
16 效存德;王晓明;苏勃;;冰冻圈人文社会学的重要视角:功能与服务[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04期
17 王世金;丁永建;效存德;;冰冻圈变化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影响及其适应性管理策略[J];冰川冻土;2018年05期
18 荒川直树;彭永清;;地球冰冻圈岌岌可危[J];世界环境;2011年03期
19 王元丰;;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绿色出行[J];北京观察;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华荣;;二氧化碳、“炕-被效应”和冰冻圈消融的“热窟效应”——气候变化的“公众思考”[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王澄海;;中国冰冻圈的过去50年的变化及未来30年的可能变化[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3 默罕·穆那辛何;;直面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的挑战: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的应用[A];北京论坛(2004-2015)主旨报告与特邀报告集[C];2016年
4 ;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 中国经济50人论坛课题组 第六章 制度安排[A];Toward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China and the World[C];2010年
5 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A];国情报告(第十一卷 2008年(上))[C];2012年
6 张海滨;;应对气候变化:中美能合作吗?[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08(总第1 期))[C];2008年
7 丁金光;;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与中国的贡献[A];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1期 春季号)[C];2016年
8 张焕波;;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趋势与分析[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年
9 黄永富;;中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前景及对策[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年
10 邱昱桦;;陨击天文事件与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A];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GARUKIYIMANA Jean Paul;卢旺达旱涝和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与疟疾活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张振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近现代气候变化及环境响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3 吴金甲;中国居民气候变化认知理论与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4 杨轩;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作物生产系统产量、水分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年
5 阮红燕;气候变化对广西甘蔗生产潜力影响的模拟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6 王璟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荣艳淑;大范围气候变化与华北干旱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8 谢连文;罗布泊现代盐湖沉积与近两千年气候变化遥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9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10 王国庆;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关键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天菊;重庆市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9年
2 郭文静;内蒙古牧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适应性行为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年
3 沈振乾;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淠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识别[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年
4 罗立伟;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福州大学;2018年
5 袁锋;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6 王子帅;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大国博弈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7年
7 常博;气候变化媒介信息框架对公众风险感知及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8 刘兴钰;近20年重庆气候变化及NDVI的响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9 张萌;全球1.5℃和2℃温升目标下东亚-中亚地区的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9年
10 刘鹏伟;气候变异与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果农生计脆弱性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晓倩;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明年出炉[N];中国科学报;2018年
2 李赛 黄幸媛;冰冻圈—气候变化前沿研究正在升温[N];中国气象报;2005年
3 采访人 中国气象报记者 宛霞;加强冰冻圈科学研究势在必行[N];中国气象报;2018年
4 李丹 李赛;首届气候与冰冻圈计划国际科学大会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5年
5 秦大河;冰冻圈:气候研究核心[N];文汇报;2008年
6 记者 潘希;IPCC第六次报告将关注“全球1.5℃增暖”[N];中国科学报;2018年
7 记者 刘晶 袁长焕;院士专家齐聚北极村 探讨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N];中国气象报;2018年
8 记者 朱羿;积极应对海洋和冰冻圈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9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秦大河:气候变化和冰冻圈科研先行者[N];文汇报;2019年
10 王朋岭;地球最新“诊断报告”来了![N];中国矿业报;201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