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研究现状
【摘要】: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对我国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至关重要。本文从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丰度下限、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的恢复、碳酸盐岩生烃机制与生烃模式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碳酸盐岩烃源岩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运用生烃动力学对碳酸盐岩烃源岩进行研究的新方法,展望了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
|
|
|
1 |
杨显成;隋风贵;;济阳断陷盆地生物气藏形成及分布的地质条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1期 |
2 |
耿新华,耿安松,熊永强;我国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研究现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04期 |
3 |
黄志龙,钟宁宁,张四海;碳酸盐岩与泥质烃源岩生气规律对比研究[J];地球化学;2003年01期 |
4 |
赵欣;史基安;王琪;王有孝;;碳酸盐岩中一种“潜在”的资源——油砂中碳酸盐胶结物烃[J];天然气工业;2007年03期 |
5 |
倪春华;;碳酸盐岩二次生烃研究综述[J];海相油气地质;2009年03期 |
6 |
朱创业,张寿庭;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有机质特征及烃源岩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7 |
高岗;缝合线对碳酸盐岩油气生排运聚的作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8 |
刘洪营;刘德汉;肖贤明;;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烃源岩生烃史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5期 |
9 |
夏新宇,洪峰,赵林;烃源岩生烃潜力的恢复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年04期 |
10 |
苗建宇;赵建设;刘池洋;朱亚军;王武龙;;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中国地质;2007年03期 |
11 |
徐立恒;陈践发;卢双舫;马广宇;李吉君;;应用生烃动力学法研究川东上二叠统烃源岩生烃史[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4期 |
12 |
赵靖舟;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重新认识[J];沉积学报;2001年01期 |
13 |
张光亚;赵文智;邹才能;李伟;方向;;中国陆上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J];地学前缘;2008年02期 |
14 |
蔡开平,王应蓉,杨跃明,张荣曾;川西北广旺地区二、三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气源初探[J];天然气工业;2003年02期 |
15 |
朱毅秀;刘洛夫;;南塔吉克盆地油气地质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2期 |
16 |
李勇;钟建华;温志峰;段宏亮;王海侨;;蒸发岩与油气生成、保存的关系[J];沉积学报;2006年04期 |
17 |
杨亮,夏淑敏,王代国;鄂南台缘坳陷奥陶系烃源岩地化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1年S1期 |
18 |
陶树;汤达祯;周传祎;李凤;李婧婧;张文忠;孟昌忠;;川东南—黔中及其周边地区下组合烃源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3期 |
19 |
吕炳全,胡望水,王红罡,沈伟锋,张玉兰;华北地块中—上元古界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3期 |
20 |
吕勇;封晓霞;陈亚光;;双江构造天然气成因及气源分析[J];南方油气;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