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大震前重力变化
【摘要】:青藏高原自21世纪以来连续发生了多次大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和四川汶川8.0级、2010年青海玉树7.1级、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和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大震.这些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开展过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并观测到震中附近可靠的重力随时间的变化.本研究综合利用地面绝对重力、相对重力资料,通过对多种重力观测资料的整体处理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大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震易发生在与构造活动块体边界有关联的重力变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重力变化等值线的拐弯部位,构造活动块体边界是物质变迁和构造变形差异运动强烈的地带,易产生剧烈重力变化,积累应力应变而孕育地震.(2)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与东昆仑断裂带交汇附近, 2008年汶川Ms8.0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 2008和2014年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与康西瓦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及梯度带的拐弯部位,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与甘孜-玉树断裂上,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在具有显著重力变化的塔藏断裂和岷江断裂构造活动断裂带附近.(3)重力资料对青藏高原2001年以来发生的7次大震均有较好反映,地震前震中区及其附近观测到明显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中观测到的重力前兆信息.根据重力资料显示的异常变化,对2008年于田Ms7.3和汶川Ms8.0、2013年芦山Ms7.0、2014年于田Ms7.3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均进行了较准确的中期预测,尤其是震中位置的判定.
|
|
|
|
1 |
蒋明先;单和秋;陈晓发;;中国近代大震系列与预测[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2 |
郭增建,吴瑾冰;8级大震预测的讨论[J];华北地震科学;2002年04期 |
3 |
郭增建,韩延本,吴瑾冰;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预报的再讨论[J];地震研究;2002年04期 |
4 |
郭增建,韩延本,吴瑾冰;对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8.1级大震预测的反思[J];国际地震动态;2001年12期 |
5 |
焦远碧;吴开统;吕培苓;;地震序列的研究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综述)[J];东北地震研究;1987年02期 |
6 |
高小旺;鲍霭斌;;用概率方法定义抗震设计中的“小震”与“大震”[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03期 |
7 |
向宏发,方仲景,徐杰,李如成,贾三发,郝书俭,王景钵,张晚霞;三河—平谷8级地震区的构造背景与大震重复性研究[J];地震地质;1988年01期 |
8 |
刘蒲雄;溧阳、邢台、菏泽、南黄海地震的相互关系[J];地震学报;1988年03期 |
9 |
彭美凤;东南沿海大震一例探讨[J];地震研究;1988年03期 |
10 |
林怀存,崔桂梅,刘洪瑞;山东地区及其海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J];地震研究;1988年05期 |
11 |
郭增建,秦保燕,姚兰予,李亚荣;前兆性地旋与短临地震预报[J];华南地震;1988年02期 |
12 |
王振声,钟廷姣;论大震活动的序列性与续发性[J];内陆地震;1988年01期 |
13 |
朱令人;新疆地震局1987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大震现场等工作评比名列全国前茅[J];内陆地震;1988年02期 |
14 |
景北科;唐山大震前水氡异常的时空变化[J];内陆地震;1988年04期 |
15 |
叶民权;新疆乌恰三次大震与某些环境因子的关系[J];科学通报;1988年13期 |
16 |
郭增建;地旋与地震预报(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1988年01期 |
17 |
安镇文,王琳瑛,朱传镇;大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时空分维特征[J];地震学报;1989年03期 |
18 |
姜葵,刘祖荫;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的预报速报与对策[J];地震研究;1989年04期 |
19 |
天津市地震局地震对策组;实用大城市大震对策纲要[J];山西地震;198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