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中生代板块俯冲过程与东亚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响应
【摘要】:中生代期间,华北与华南地块受西太平洋的板块俯冲过程、东亚大陆边缘深浅部过程的影响,其构造、岩浆、成矿、地貌演化趋势表现出一些共性,但也存在显著差异,其动力机制一般认为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致,但是它们是如何关联的,长期未得到解决,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存在巨大争论.本文系统评述了近十年来已有东亚大陆边缘的构造变形分析、岩浆岩年代学、层析成像等多学科成就,简要探讨了前燕山期的中国陆块的最终聚合、统一陆缘的形成,随后主要侧重综述侏罗纪、白垩纪东亚洋陆过渡带燕山期地质过程的新认识.本文将浅部构造变形规律、岩浆岩年龄分带和迁移、地形巨大反转,与深部过程紧密结合,提出: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总体受深部岩石圈早幕向西的分层回卷拆沉、减薄制约,导致早期构造、岩浆作用伴随西迁,中幕多向拆沉,晚幕拆沉向东回撤;同时,北部鄂霍茨克洋闭合与南部班公湖-怒江俯冲系统的同期联合作用使得东亚洋陆过渡带总体处于挤压背景下,且深部上涌的软流圈不断向东跃迁,带动岩石圈不断向东、幕式、交替性伸展和挤压.华南深部早期则经历了向西平板俯冲,导致变形和岩浆作用西迁;后期发生两幕拆沉,导致构造-岩浆作用向东跃迁.总之,华北与华南构造-岩浆差异的内因是深部过程,外因是东亚大汇聚的差异所致.
|
|
|
|
1 |
李三忠;索艳慧;李玺瑶;王永明;曹现志;王鹏程;郭玲莉;于胜尧;兰浩圆;李少俊;赵淑娟;周在征;张臻;张国伟;;西太平洋中生代板块俯冲过程与东亚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响应[J];科学通报;2018年16期 |
2 |
刘文汇,徐永昌;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
3 |
徐永昌,沈平,刘文汇,王万春;一种新的天然气成因类型——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9期 |
4 |
殷秀华,刘占坡,武冀新,王春华,刘铁胜;青藏—蒙古高原东缘构造过渡带的布格重力场特征及地壳上地幔结构[J];地震地质;1988年04期 |
5 |
何安明;地幔载流子热传导机制初步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88年04期 |
6 |
屈永志;川中至川南过渡带油气勘探新进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4期 |
7 |
王谦身;郝天珧;;中苏亚洲-太平洋过渡带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8年04期 |
8 |
Wolfgang Ullmann
,蔡军;地球过渡带的热学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2期 |
9 |
И.К.杜也佐夫;M.星野;刘俊;马家常;贺伯初;;透过亚洲-澳大利亚太平洋过渡带分析地球深部状况[J];世界科学;1989年05期 |
10 |
В.Р.Мзлнхов;陈邦彦;;日本海过渡带重力场的构成[J];海洋地质译丛;1989年05期 |
11 |
В.В.Белоусов;聂树人;;陆洋过渡带的一些构造问题和发育条件[J];青海地质;1982年02期 |
12 |
张国伟;;“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专辑序言[J];地学前缘;2017年04期 |
13 |
刘文汇;过渡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1995年04期 |
14 |
孙伟家;符力耘;魏伟;林羿;唐清雅;;中国东部地区的壳-幔过渡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03期 |
15 |
刘文汇,徐永昌,雷怀彦,张柏生,史继扬;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形成机制及演化模式[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6年06期 |
16 |
85-102-15-01-01专题组;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判识标志[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5年01期 |
17 |
单俊峰;陈振岩;回雪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坡洼过渡带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6期 |
18 |
刘文汇,徐永昌;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油气关系[J];沉积学报;1995年02期 |
19 |
赵晓辰;刘池洋;赵岩;张启航;罗伟;;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香山群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17年01期 |
20 |
王龙;;地震重构反演在大庆长垣油田X开发区过渡带河道预测的应用[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