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中南段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的水含量: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因素的制约
【摘要】:已有的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岩石圈地幔在克拉通破坏峰期(早白垩世)时是高度富水的,水化造成的岩石圈强度的显著降低为克拉通破坏提供了前提.古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经历的大洋板块南向、北向和西向的俯冲都可能造成其水化.为了查明造成水化的主导过程,本文对太行山中南段符山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中的橄榄岩包体进行了水含量的测定.数据显示,太行山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的含水量(~40 ppm)远低于华北东部同期的岩石圈地幔(1000ppm).这些结果直观地表明,华北东部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的高水含量主要是由西向俯冲的太平洋板块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是太平洋板块俯冲.
|
|
|
|
1 |
赵海玲,Fred A.FREY,HANG Shichun,于俊吉,邓晋福,刘振文,李凯明,狄永军,赵国泉,刘清华;东南沿海地区古近纪大陆岩石圈地幔特征及成因[J];地学前缘;2003年03期 |
2 |
宋晓东,李思田,李迎春,郑斯华,解习农;岩石圈地幔结构及其对中国大型盆地的演化意义[J];地球科学;2004年05期 |
3 |
茹艳娇;;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组成与交代作用[J];地质与资源;2010年04期 |
4 |
夏群科;郝艳涛;;大陆岩石圈地幔中水的分布和大陆稳定性[J];科学通报;2013年34期 |
5 |
Cin-Ty Lee
,任向文;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岩石圈地幔中生代移离的锇同位素证据[J];世界地质;2001年04期 |
6 |
赵海玲,Fred. A. Frey,Hang Shichun,李凯明,狄永军,邓晋福,赵建华;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特征[J];现代地质;2002年04期 |
7 |
袁学诚;李善芳;管烨;;瑞雷-泰勒不稳定性与中国东部岩石圈——三论岩石圈地幔蘑菇云构造[J];中国地质;2012年01期 |
8 |
孙晶;刘传周;吴福元;;熔体再富集作用对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影响[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1期 |
9 |
陈生生;樊祺诚;赵勇伟;隋建立;杜星星;;内蒙古阿巴嘎地幔岩捕掳体与岩石圈地幔性质探讨[J];岩石学报;2012年04期 |
10 |
郑建平;周新华;;华北岩石圈地幔岩石学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3年04期 |
11 |
刘传周;;华南显生宙时期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与形成时代[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3年05期 |
12 |
徐夕生,蔡元峰,周新民;中国东南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
13 |
张宏福;周新华;范蔚茗;孙敏;郭锋;英基丰;汤艳杰;张瑾;牛利锋;;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组成、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J];岩石学报;2005年04期 |
14 |
张宏福;英基丰;汤艳杰;张瑾;赵新苗;牛利锋;肖燕;苏本勋;;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不均一性:来自橄榄石的组成填图结果[J];岩石学报;2006年09期 |
15 |
赵勇伟;樊祺诚;;大兴安岭岩石圈地幔特征——哈拉哈河-绰尔河橄榄岩捕虏体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1年10期 |
16 |
支霞臣,陈道公,周海涛,李彬贤,杨瑞瑛;扬子地块东段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物质成分[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5年01期 |
17 |
吴福元;杨进辉;储著银;谢烈文;杨岳衡;李秋立;;大陆岩石圈地幔定年[J];地学前缘;2007年02期 |
18 |
张宏福;;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能够被破坏之关键[J];科学通报;2009年14期 |
19 |
刘海泉;闫峻;赵建新;安亚军;;中国东部部分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成因:主量和微量元素制约[J];岩石学报;2010年09期 |
20 |
支霞臣,李彬贤,陈道公,苏永军;扬子地块东段大陆岩石圈地幔的氧逸度[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6年02期 |
|